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19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93篇
人才学   4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905篇
理论方法论   213篇
综合类   1705篇
社会学   105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51.
艺术是社会的镜子,艺术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社会精神面貌。对唐代敦煌艺术中的青年艺术形象的研究发现,菩萨造型、飞天形象、舞伎形象、民女形象等女性化审美取向与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由此可以认为,敦煌艺术中的青年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需要,同时是由当时特定阶层的社会性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2.
庄维民 《东岳论丛》2012,(3):190-191
<正>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地权形态的发育及其交易形式的多样化,使土地流转趋向活跃,促进了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优化配置。当前,"三农"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更深层面的学理探求和历史追索就成为学术界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众多学科和学者纷纷关注传统乡村地权,将其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重新审视。不过,学界对传统中国农村地权分配和地权交易的研究多集中于民国时期和前近代社会。近些年的研究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农地制度的弊端,多集中于提出各种农地制度理论模式的预设。至于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流转和交易问题的研究却尚未有专门的探讨。令人欣喜的是,湖北社会科学院张静新著《建国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乡村地权市场探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独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53.
通过对唐代商妇诗的考察可见:唐代诗人笔下的商人大多是轻易别离、薄情寡义的形象,这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商人的鄙薄心态。这种鄙薄心态的产生与士商地位的差异、士商社会形象的反差及诗人与商妇失意心态的共鸣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4.
王雪梅  曹振明 《浙江社会科学》2022,(12):113-122+159
学界一般认为,以杜顺为首的华严宗道统是唐中期以后逐步构建的。但传世文献和碑刻资料显示:杜顺的华严宗道统地位受到尊奉和推崇并不是唐中期突然出现的,而是此前即已获得承认和尊崇;换言之,自唐初的智俨开始,唐代华严宗即已开启了道统的自觉构建,经过几代华严宗人的持续努力,其道统构建最终在唐宋之际取得巨大成功。华严宗此一道统自觉史迹为学界重新审视中国佛教研究中的“宗派模式”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5.
文学本体观念的更新导致文学思潮的演变,进而影响创作原则、创作方法乃至题材、体制、风格以及批评理论的演变,从而完成文学理论范畴的系统转换,并最终影响文学创作时代风尚的变迁。唐代文学本体观念由“原道”、“言志”向“缘情”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唐代诗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6.
在兵荒马乱中,南宋政权仓促建立,广袤的中原土地被外敌侵占,人民痛失家园,被迫南迁。士人们的心态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和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而变化,故南宋初期的辞赋作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士人心态,映射出士人群体的政治期待和价值取向。南渡士人经历丧家失国之痛后,对高宗一朝寄予希望,在辞赋作品中抒发爱国情感,描述四夷来贺的场景,大肆宣扬高宗即位的合理性。而南宋初期仍延续北宋后期的“新旧党争”,面对敌军进犯,无论支持主战还是支持主和的士人,他们的言论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党争的气息。因此,辞赋中多有表达经历靖康之祸后的郁愤情绪,但出于党争或实现政治安稳的需要,士人少有勇气去理性地反思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7.
民国初期的兵变与山东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期,社会动荡,山东省内多次发生士兵哗变或骚乱事件。士兵持械劫掠烧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使得商旅不兴,民心惶恐;间接后果则是由于大量的哗变兵加入了匪帮,使土匪队伍中出现了“兵匪”这一奇特的现象,而“兵匪”的存在,使得土匪的组织程度和武装水准大为改观,战斗力大大提高,从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58.
唐代长安寺观林立。这些宗教机构除了履行佛道仪式,扮演祈佑的工具之外,对京城百姓的文化生活和这个城市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这些影响,从而再现宗教文化对世俗世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9.
欧燕 《南都学坛》2014,34(6):35-37
唐代城市酒楼众多,不仅是唐人饮酒之风的表现,更是唐代生活方式及社交方式变化的反映。唐代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增大,流寓在外的人士的社交空间开始转向了公共的场所,可提供酒食的酒肆、酒楼成为适宜的社交空间场所。酒楼不仅成为朋僚加强交往相聚会宴的地方,也是各式人群汇聚交集的公共空间。酒楼发展成为社交的公共空间是唐代城市庶民阶层开始兴起的表现和结果,他们的财力不足以在家内举办较大的宴饮活动,酒食、酒具齐备的酒楼恰为这一阶层的人群提供宴集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0.
白居易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家,不仅在当时文坛地位就很高,对后代影响也很大,称其为"广大教化主"恰如其分。其人格范式的价值,包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及正确对待进退得失。其安分知足的思想和态度,涵盖"心事一言知""何况不失家"的至亲挚友之乐,"除却须衣食,平生百事休"的衣食起居之乐,及"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的闲情雅趣之乐。当今社会对闲适安宁的渴望与追求十分强烈,白居易其人其诗独具的知足保和的人生观念、闲静适世的志趣选择、和光同尘的哲学思想,正显现出夺目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