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38篇
民族学   72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32篇
理论方法论   179篇
综合类   1374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相传,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时人常建非常仰慕赵嘏的诗才,但赵嘏甚少做诗。一次,常建打听到赵嘏要到吴地游览灵岩寺的消息后,先到灵岩寺前墙上题了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以期引起赵嘏题诗兴趣。果然,赵嘏在游览灵岩寺时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自不可信。据考,"抛砖引玉"当出自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之口。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后人遂得"抛砖引玉"一词,泛指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多用于自谦之说。然,兵家却不这样看待。《三十六计》说"类以诱之,击蒙也。"讲究"用类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从而打击被蒙骗的敌人。"并以此取得战争的绝对胜利,诸如北京蓝岛大厦。  相似文献   
992.
春夏秋冬,四季幽美的景物,赏心悦目,牵动了多少诗人的心魄……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一首五言诗,题为《春夏秋冬》,把四季分嵌于句首,诗曰:"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以画家的眼光,写出了四季的自然景物。  相似文献   
993.
唐代前期黄淮地区属于国家的经济重心,也是全国的丝织业重心。中唐以后,黄淮平原的丝织业发展虽然受到战争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传统并能够继续向前发展。蚕桑丝织业遍布所有的州县,贡绢州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地区;丝织品的质量精纯,位居全国首位,生产的数量丰厚,仍为政府丝织品的主要供应地。  相似文献   
994.
我虽不懂得诗,但我知道诗歌中有一种极难作的诗叫集唐句,意思是将唐代诗人的诗句集合成一首要体现自己思想与意境的诗.条件是熟读唐诗,懂得韵律.  相似文献   
995.
996.
李勣与八主     
曹印双 《唐都学刊》2008,24(4):11-13
考察李勣与翟让、李密、唐高祖、窦建德、李建成、唐太宗、李承乾、唐高宗的关系,发现李勤侍八主而不倒的关键在于他能在两难处境中,始终兼顾矛盾双方,积极采取合理的行为态度,真正游刃有余地运用了儒家中庸思想,使之地位始终不倒.  相似文献   
997.
唐朝的高僧们曾经掀起过一场海上求法弘法热潮。为了弘传佛教,唐代高僧络绎不绝地从海路前往印度、日本等地求法弘法,形成一次取经的热潮。同期,亚洲各国的高僧泛舟而行,川流不息地来到中国求取佛经、弘扬佛门。华蕃僧侣的频繁往来对亚洲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中外交通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唐宋以来,我国海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为郑和的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8.
文珍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86-87,76
本文对王士稹笔记小说研究加以梳理,归类述略。  相似文献   
999.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梅村 《西域研究》2008,4(2):44-54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于阗久陷吐蕃,与中原一度失去联系.直到五代时期,于阗人才通过沙州(敦煌)与中原有了间接联系,后梁赵喦<调马图>所绘于阗马,可能是沙州使者带到中原的.公元10世纪晚期,中亚伊斯兰政权--黑韩王朝不断向于阗发动圣战,并在公元儿世纪初摧毁了佛国于阗.不过,黑韩王朝统治下的于阗人仍与中原保持联系.于阅与汴梁之间丝绸之路出i北宋丝绸和李公麟<五马图>揭示了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1000.
郭清杨 《现代妇女》2013,(10):192-193
唐宋时期,随着商贸活动的增多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达到了一个初步繁荣的阶段,海洋意识深化,涉海经历增加,海洋文学题材丰富,诗词中的海洋艺术表现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境界,很多作家开始运用新的文学体裁——笔记体小说来表现涉海生活,丰富了中国海洋文学的表现力.本文即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和宋代秦再思《洛中纪异》中涉及“海洋”的笔记小说《长须国》与《归皓溺水》为中心,分析其叙事模式及所展现的生物人格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