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感觉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现象.感觉虽有客观根源,但感觉与客体没有一致性,这是感觉与认识的一大区别.现代物理学中的观测结果与经典物理学中的观测结果一样,都是试验者即主体与被观测对象即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感觉现象,当然有客观根源,绝不是主体自生之物.因而现代物理学没有也不可能否定唯物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2.
谢永康 《求是学刊》2001,28(2):37-42
马克思哲学的定位就是由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对马克思哲学的最基本特征的阐释 :(1 )现代性特征 ,即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的人类学范式 ,它不仅与近代哲学决裂 ,且与现代哲学有着对话的可能性。 (2 )唯物论特征 ,即马克思哲学承认物质性生产活动在人类活动诸样态中的基础性和优先性地位 ,采取“物”的方式解决存在论问题。这一定位是进一步解释的逻辑起点 ,对今后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3.
当代西方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方法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政治学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一系列与传统方法根本不同的特征,即由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形式分析转向以政治实践为基础的现实分析,由静态的线性逻辑分析转向动态的过程分析,既重视微观个体行为相互作用形成宏观政治活动方式的过程,又重视制度结构和组织模式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影响过程,就其积极意义来看,新方法具有较明显的唯物辩证倾向,并且从不同侧面间接承认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5.
明代王阳明心学,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论的典型。从王阳明心学的深层涵义来看,王阳明心学在主要意义上是价值论哲学,与通常所理解的主观唯心论并不相同。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诠释王阳明心学,则从根本上偏离了王阳明心学的实际,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16.
郁振华 《中国社会科学》2023,(4):122-143+207
康德积极回应17世纪科学革命,提出先验哲学的方案。先验哲学区分显象和物自身,认为人只能认识显象,不能认识物自身。当代哲学已大大超越先验哲学:围绕对科学革命的回应、两种性质理论、两个物自身概念以及如何通达物自身等四个方面,便可看清这一点。为深化这一方向的探讨,有必要引入新的问题意识,并尝试阐发一种切换论实在观。切换论实在观区分意义贫乏的物自身和意义丰饶的物自身,并主张将运思的焦点置于后者之上。立足于切换论实在观以及它所蕴涵的视角整体性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在后行为主义革命、理性选择主义革命和新制度主义革命的推动下,研究范式完成了自19世纪中后期便已开始的重要转型,研究方法呈现出一系列与传统方法根本不同的特征,并由此催生了当代西方(主要是美国)政治学发展的三大流派。比较研究显示,当代西方政  相似文献   
118.
程亮 《天府新论》2009,(5):158-16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严重冲击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和育人环境.而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正确认识网络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可以从哲学视角研究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并以此为平台,把网络建设成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实现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最佳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