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0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74篇 |
理论方法论 | 17篇 |
综合类 | 150篇 |
社会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许苏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4):23-28
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种新的哲学形态是唯人主义的。它把人看作是属人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之本原和终极关怀的对象,以人道主义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人类普遍价值的公理和普世伦理的底线,高扬“人的解放”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文章认为,从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人的一般本性”到追求真善美的形上境界乃是人性的内在要求,故唯人主义与形上境界具有内在统一性。文章还着重剖析了真善美三大价值之间所存在的深刻矛盾,论说了“男性化的哲学家”与“女性化的哲学家”对于“可信”与“可爱”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价值真理多元并存的必然性,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提供了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19世纪中叶是中西文化开始猛烈碰撞的时代,是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走向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时代。“中国向何处去”成了当时时代的中心问题。积弱积病的中国如何摆脱厄运,走向富强,就成了当时的爱国知识分子苦苦思索的问题。魏源,这个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先行者,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试图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中国向何处”这一时代的中心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所折射的是中西交汇之流、古今贯通之道。尽管其哲学思想在不少方面固守着传统的迂阔,但更多的是散发着近代的气息,成为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先导。“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是指… 相似文献
43.
从学术理路上看,清代的国学较多地具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性”,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更多地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倾向,所以心学在清代学者的心目中地位不高。从时代环境来看,清代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利用,也是导致心学凋落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如此,王阳明心学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自主需要仍然隐藏在像戴震这样的正统学术大师的内心深处。与此相反,清代学术讲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却未能表达个人道德意志的需要,这不能不说是人文学术的一种衰落。 相似文献
44.
随着国家“破五唯”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国内学术界对“破五唯”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推进。本文从科学学的视角,以国务院政策文件库中已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中国知网收录的报纸文献、学术期刊文献为原始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文献数量、文献被引量、主要研究力量、主要研究主题、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就“破五唯”研究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结果发现,国内与“破五唯”相关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尚缺乏基于坚实的学科基础、能分门别类地系统论述“五唯”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策略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后续研究可以在进一步重视和提高各类研究的协同效应、从评价学中汲取更多的理论支撑、进一步加强具体可操作的对策研究和适时开展系统化的“破五唯”政策成效评估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45.
杜小安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2):37-43
宗教与科学是影响人类社会最大的两种普遍力量。在人类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语境的变迁之后,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宗教与科学不仅仅具有冲突性和排斥性,而且还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包容性。尤其在当今人们对工具理性和唯科学主义疯狂崇拜的时代背境下,我们只有认识到宗教与科学的互补性和包容性关系,才能深刻地理解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的重要积极意义,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人性的根基。 相似文献
46.
马秋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5-69
为了回应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张东荪对"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追问。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哲学是唯真是求的精神;从对哲学是否有独具的方法之追问中可知,与其说哲学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不如说哲学是一种态度,即彻底怀疑的态度、批判的态度、求整全求会通的态度;从哲学与文化的关系来说,哲学是文化之核心与本质的部分,它可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张东荪对哲学特性的自觉,是为了申辩哲学的生存权利、寻求哲学的发展之路,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在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试论当代管理理论中价值观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传统理性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当代管理理论提出了价值观管理。传统理性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主义价值观带来了人类外部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内在价值意义的丧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当代管理理论中价值观的重构成为必然,导致了价值观管理中超经济主义价值观的产生。我国科学管理理论的建立,应以唯物史观的哲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吸收西方传统理性管理理论中经济主义价值观中的合理成份,挖掘我国管理理论中道德主义价值观中的精华,进而形成体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超经济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8.
陆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4):71-76
在《唯识三十颂》的四个译本中vijāna与vijapti及vijaptimātratā的语义与义理有各不相同的内涵,以“唯识”迻译vijaptimātratā,并非玄奘未经考虑的做法,即使以安慧《三十唯识释》(或译《唯识三十论》)来看,也难说就是“误译”,更谈不上由此“误译”而引来的研究唯识的千年“误区”。 相似文献
49.
<乐记>的作者认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要有"文采节奏",即美的形式,才能谓之"音".能陶冶性情,引入向美的"德音"才能称为"乐".时至今日,这些看法亦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0.
武绪颐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80-84
语言学研究主要从事对有机体内部的研究和有机体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许国璋论语言”对此作了哲学上的探索。他辩证地回答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问题 ;并就社会语言学和唯理语言学在理论上的分歧、价值、研究成果和应用作了更全面的论述与概括 ,对当前的语言学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