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滇、黔、桂构成的西南喀斯特区域中,广西则以其独有的特色占据着一席之地。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连绵,岭谷相间,河流交错,地形复杂,从而形成了广西特有的盆地“缺口”性的谷地地貌(如桂东北、桂东和桂南沿江一带的谷地)。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环境、众多的河流和亚热带气候条件首先造就了广西旖旎多姿、风采迥异的自然风光。与滇、黔两省具有相同之处的特征是伴随着各种喀斯特地质形成的种类繁多、蕴藏量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及所体现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水能、矿产、农业、海洋和旅游等方面。广西喀斯特资源在经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未来;重个体,轻整合;重经济,轻研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2.
张喆 《经营管理者》2013,(19):27-27
如何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完成消除贫困和生态环境建设这两个目标,不仅关系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能否有效落实,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目前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优势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治理规划,从而对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3.
本文在对贵州的喀斯特环境和民族文化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喀斯特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在贵州,喀斯特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耦合互动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积极因素,屏弃各自的消极因素,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喀斯特地区环境的保护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74.
农村返贫现象是诸多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归纳贵州农村返贫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从风险管理角度识别西南喀斯特山地省区的典型省份一贵州农村返贫风险类型,并根据风险因素是否可控的特点,将其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避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5.
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地处大娄山脉中段,面积318.6平方公里。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属于大娄山山脉,海拔在600—1700米之间,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度差大.地貌除太阳山、金林山一线至干河沟为构造侵蚀中山外、多数地区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及峰丛谷地,  相似文献   
76.
西部·贵州     
《中文信息》2007,(5):4-47
贵州具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地形,造就出像南江峡谷这样的观赏性漂流.独特的喀斯特石上森林附在两岸的岩石上极为壮观: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像水银河这类自助型漂流也逐渐兴起。另外还有著名的贵州荔波、马岭河、八舟河、杉木河漂流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77.
《中文信息》2007,(9):104-107
薄荷片推荐:河北的崆山白云洞是由五大连环套接的洞厅所组成。每个洞厅和其名称一样极具代表性,奇石景观为喀斯特特殊地质的典型代表。[编者按]  相似文献   
78.
清华洞     
《中文信息》2007,(9):65-65
清华洞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城南3公里的昆畹公路南侧,被称作“滇西第一洞”,属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大溶洞。洞东向,宽80余米,高30余米,深数百米。洞中右侧顶穹正中,仰视有亮光通山顶,称“碟大天”石孔。清华洞又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曾在洞口出土过梯形石斧、长条形石月、陶纺轮、陶罐等大量文物。  相似文献   
79.
近年来,通过我们的反复调查与分析,逐步证实了如下一些带根本性的结论:其一,喀斯特山区在我国西南地带分布虽说十分辽阔,但其间具有明显的类型差异,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山区,其支持的生态系统也互有区别,酿成石漠化灾变的难易程度也互有区别,灾变酿成后的生态恢复对策也应当有所不同。其二,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山区,以及所支撑的生态系统在历史的进程中,哪些民族长期定居,其文化对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水平也各不相同,因而一旦呈现石漠化灾变后,值得借用的本土生态知识、技术与技能也必然分属于不同的民族,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其三,长期适应于特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民族,其文化必然高度适应于其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进而认为在石漠化灾变区实施生态恢复过程中,该区域相关民族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可以在其间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其应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80.
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共生的区域.经过相关的试点工作以及与其他移民方式相比较,开展生态移民教育进而推动该区域的人口“出山入城”是一种可行的移民工作方式,也是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应该对生态教育模式加以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现树木与树人的生态效应与社会效果,提升执政的绩效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