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34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明清话本小说中广泛的善恶报应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深刻挖掘善恶报应所体现的和谐精神,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42.
《苔丝》中的情节以《圣经》中的善恶冲突情节为原型。善恶冲突情节在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外部冲突”、“内心冲突”和“隐含冲突”。苔丝和安吉尔各自的“内心冲突”是作品中冲突情节的最重要类型。原型情节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43.
儒家仁学宪政主义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儒家仁学包含深刻的政治治理思想和鲜明的政治实践趋向.从不成文宪法角度看,中国古代已有较强的宪法意识,古人提出的统邦国、治朝政、彰善恶、直法律等宪法观念可以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宪政所能够利用的重要资源.儒家宪政主义所主张的明宪直法就是依人权修宪法,依良宪定法律;明宪直法的主要内容是据宪理制宪则,依宪法定法律.仁宪观、义宪观、礼宪观、智宪观、信宪观是儒家所讲的宪理的五个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44.
微积分在全部数学的历史中是一个最大创造,微积分发现的全部历史中,展现了辩证思维法的胜利,阿基米德的“穷竭法”,刘徽的“割圆术”,卡瓦列里的不可分量,费马的求切线方法,均是有力的说明。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建立微积分而作出的杰出贡献,就在于他们分别提出了微积分的基本原理、三个重要概念:流量、流数、瞬和“变量”数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自觉地运用辩证方法对微积分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45.
明代善恶报应观念的强化与社会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前期政府出于教化需要有意识的灌输,明中后期由于传统社会的异动、士大夫阶层的有意旁及,善恶报应思想逐渐被民众广泛接受,成为凝结于民众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对明人伦理价值观的缔构和社会行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46.
梁启超《陶渊明》和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之间的对话是近代学术研究中的一段公案。若想在还原对话现场之外,激活讨论深藏的理论面向,则需要恢复特定认识脉络的历史感知。实际上,主导梁启超1920年后学术理路的,是依托欧游中的具体经验产生的对必然因果与自由意志问题的一系列思索。《陶渊明》作为这一思索的延伸,体现了梁启超后期对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关注、在文献之学与德性之学间不可偏废的立场以及对《新史学》中所倡导的因果律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47.
费尔巴哈把感觉作为道德的第一条件,认为人的意志在于追求幸福并避免痛苦。虽然费尔巴哈的道德学说含有唯物主义的成分,但他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因而无法从社会现实出发,解释道德产生的基础。在善恶观上费尔巴哈宣扬抽象的人性论,他的幸福观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幸福观。费尔巴哈的道德学说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了道德产生的基础,创建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在伦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248.
本文剖析了作者把《白鹿原》作为“民族秘史”的创作初衷 ,解构了笼罩在《白鹿原》上让人眼花缭乱的象征迷雾 ,从形象对立角度解释了作者建构在农业———商业对立、善———恶对立上的符码世界 ;揭示了主要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并从现代的视角指出了作者理想家园的现实虚幻性。  相似文献   
249.
王锋  田海平 《河北学刊》2004,24(5):54-58
善恶因果律的核心就是如何实现德性与幸福之间的统一。在前现代社会中 ,善恶因果律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两个前提预设上的。然而 ,现代社会的世俗化 ,使得这两个前提不复存在。这就引发了现代社会背景下 ,假如上帝不存在 ,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 ,善恶因果律的重构要从基本共识、制度安排和个人美德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