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华菜名中的比喻精巧优美、形神兼备,既有语言精炼、结构紧凑的暗喻,又有惟妙惟肖、独具特色的借喻,其民俗喻体熔铸、凸显了中华文化神韵,包含有取形寓意、雅致高洁的植物类喻体,动静融合、风情万种的动物类喻体,源远流长、底蕴涌动的神异类喻体等,它们既能提升菜肴的审美情趣,提高菜名的艺术品位,又能激发食用者的心理想像,表现汉民族的具象思维特色,从而产生了彰显人文魅力,取得多重效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32.
本文依据著名的相似理论对相似思维在语言创造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比较简要的论述,并就汉语复合词的相似造词原理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33.
比喻作为各民族语言的精髓,往往都打上了民族文化和审美的烙印,它既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壮英诗歌中都有用花果植物、昆虫和爬行动物、鸟类、自然现象等进行比喻的情况,但其喻体存在着明显差异,该差异揭示壮英民族在地域文化、图腾崇拜、意象信仰、审美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4.
严红彦 《学术论坛》2012,35(2):182-185,191
严羽《沧浪诗话》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四喻,说明唐诗的兴趣、妙处,此后"水月镜象"之喻逐渐固定意象,成为尚意一派诗论的关键词。以往研究多从严羽"以禅喻诗"的特点出发,重在"禅"的妙悟体味,但其以"喻"论诗的方法特点也不可忽略。镜文化的纷繁复杂,譬喻修辞的多义指向,都可以丰富"水月镜花"诗论的阐释内涵。  相似文献   
35.
本文在以往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隐喻的语用学研究框架,探析语言运用中隐喻的本质、本体和喻体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指出语用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为研究隐喻提供了很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6.
英语中的隐喻大致可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在这些隐喻中,广泛存在着同本体多喻体与多本体同喻体隐喻现象。本文依据修辞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通过对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的实例分析,论述了同本体多喻体与多本体同喻体隐喻现象的生成基础,进而证明了在隐喻这个大系统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并非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李洁 《理论界》2012,(11):142-143
美人的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中国古典诗文中有大量关于美人形象的描写,其突出的特点是擅用比喻,这些喻体集中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带给中国读者无限的审美联想。在翻译时如何处理这些喻体,如何完成文化交流的任务,是译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异化法是应该倡导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8.
马克思、恩格斯都赋予上层建筑概念的喻义如下两类内容:一是思想、观念;二是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政治形式等,但马克思用上层建筑喻指信用与虚拟资本,恩格斯则在本来意义上涉及军舰的上层建筑。因此,既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上层建筑概念赋予意义的相同面,也要看到其不同面,不能不加区别地用恩格斯的话来佐证马克思的观点,也不能用马克思前期著作中的论述佐证其中后期著作中的观点,更不能将其三类喻义加以混淆并用以相互佐证。对上层建筑定义应予再思考,即不能再把上层建筑固定划分"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应从语言学、解释学角度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在表述自己的思想时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赋予了它哪些意义。  相似文献   
39.
英汉语中由于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缘故,存在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不同的动物词可产生相同或相反的喻义,有时同一种动物也有不同的喻义。通过对动物词汇的比较,笔者认为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人们正确理解不同的文化,帮助他们从微观层面理解英汉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40.
汉语中以“玉”用作修辞所涉范围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人对“玉”顶礼膜拜,将它视为姿容、品德、情操、才华、信义等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至“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涉及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这种语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比喻、借代、敬称、美称”等辞格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