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6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31.
胡同作为北京的一大地域特色,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而且是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成为反映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胡同文化是北京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北京传统文化在民俗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文中从北京胡同的历史、四合院建筑的形制以及“老北京”的朴素民风三个方面入手.对北京传统胡同文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2.
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建筑文化一般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只有个别历史文化名城以郊区文物古迹占主导地位除外。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故官、王府、中南海、北海、景山、天坛、地坛大片绿地和大量宫殿建筑,还有大量极富地方特色的北京四合院,还有内城、外城、紫禁3道城墙,仅3道城墙的城门楼、箭楼、角楼就多达47座。如果这个美丽的北京城留到现在,一百个纽约的吸引力也赶不及她,国人该是多么骄傲和自豪啊!  相似文献   
133.
王彬 《社区》2005,(8):38-41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城内的一片居民区,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胡同、四合院、绿树,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  相似文献   
134.
我曾随江苏省作家协会一行走访了尼泊尔这个国家,下了飞机,步入加德满都机场,简陋而又零乱不堪的海关是尼泊尔给我的第一印象。几张简单的桌子排在高高的红墙下,如同走进儿时家乡的四合院。几百名旅客排成一条长龙,等待着过关。海关人员不紧不慢地审核着每个人的身份,几名警察在门口悠闲地踱着步子。加德满都机场建在高山上,放眼望去,周围烟雾弥漫。这里的海关人员很热情,很  相似文献   
135.
傍晚时分,我在千竿胡同5号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见到了画家陈溪峋,他身着中式对襟白衫,身材魁梧,神色淡定,给人一种亲切、可靠之感.  相似文献   
136.
郭萍 《社区》2002,(18):63-64
一提起纽约,多数人都会联想起自由女神、帝国大厦、华尔街、百老汇等观光名胜。不过,就像游览了北京天安门广场、故宫、颐和园以后,最好去看看四合院才算品味了真正的老北京一样,在纽约的日子里,我也试图去发现它的“四合院”。苏荷(SOHO)的建筑——钢铁时代的形象记录 苏荷距离游人如织的世界贸易中心不远,但是风格却迥然不同。苏荷的魅力是它的建筑:四五层或是六七层的楼房上,到处是铸铁的装饰物。有的镶  相似文献   
137.
先有四合院,后有北京人作为北京人基本和主要的居住样式,四合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当时居住在西辽河上游的契丹人,男子个个能征善战,契丹首领很早就觊觎着城池繁华的幽州首府蓟城.  相似文献   
138.
家庭养老或称"居家养老",应当说,是我们民族的养老方式.拿北京来说吧,老辈儿就有"四世同堂"的传统.好几代人住在一个大四合院里,小辈儿共同照顾长辈,可谓"一方有事,八方支援"啊.四合院,门挨着门,很自然形成一条胡同.胡同有胡同自己的文化,谁不孝敬老人,在胡同里走路都抬不起头来,掐指算来,也许是好几十年前的往事了.  相似文献   
139.
西塘 《民族论坛》2005,(9):16-16
北京的胡同与江南的弄堂,无论是形式还是感觉,对我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到了北京后,从小就喜欢穿弄堂的我,便把对弄堂的那份情感寄托在了那一条条或长或短的胡同里。逛胡同也因此成为了我在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和享受。  相似文献   
140.
北京四合院经历了百年沧桑,至今仍然是老城区主要的居住形式之一。北京四合院院落布局有序,居住不仅是建筑空间的围合,还是传统的延续。对四合院的发展及内涵和建筑特色简要介绍,通过对四合院空间与西方建筑模式语言进行分析,期望能够将传统四合院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使其成为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成为一种蕴含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创作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