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2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67篇
劳动科学   384篇
民族学   107篇
人才学   57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617篇
理论方法论   70篇
综合类   1005篇
社会学   253篇
统计学   14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503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306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61.
四川省星级饭店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饭店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根据 2 0 0 3年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所制定的全省旅游发展战略 ,四川省星级饭店建设应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政府主导 ,合理布局 ,提升“三性” ,强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2.
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经济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进行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四川为例,指出加快区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的结合,创新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复合型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63.
发展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雪梅  甘丽 《天府新论》2003,(1):106-108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川是个旅游资源大省 ,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传统内容 ,四川目前未能充分发挥名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 ,加大其开发、利用 ,深入挖掘其内涵。  相似文献   
164.
语法化自出现以来,在国际国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到目前已形成体系。结合问卷调查从语音语法化、形态句法语法化及功能语法化三方面解析四川方言"得"的语法化进程,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解析"得"表许可及意愿含义的生成机制及成因。"得"与"得撒""均可表达许可等含义,且使用频率几乎相等,这一发现为全面探析"得"的语法化进程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165.
7月19日,总投资近3000万,占地28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成都市社科院(联)新址正式落成并隆重举行了新址揭牌仪式,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市委副书记黄忠莹等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出席揭牌仪式的还有省政协老领导章玉钩、省社科联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市人大副主任吴平国同志。  相似文献   
166.
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在政治经济上加强对巴蜀的控制和开发,把巴蜀划分为若干个郡县,从而使巴蜀的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同时,由于国内统一局面的加强、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巴蜀地区交通网络的扩展,巴蜀商业增添了新的活力,达到空前兴盛的水平,使城市经济和文化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由此促成了西南国际都会的形成,推进了秦汉时代四川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7.
一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这一刻,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顷刻间房屋倒塌,无数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夺去。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不仅给四川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四川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事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年来,四川广大文化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力拼搏、超常工作、攻坚克难,秉承着"灾后恢复重建文化不能缺位、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不能掉队、扩大内需保增长文化要有所作为"的职责理念,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夯实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文化基础,使文化工作在特殊时期发挥了独特功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充分体现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有效实施文化重建工作的能力。目前,全省文化工作依然呈现出加快发展、全面提速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68.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及丘陵地带 ,故称山地灾害 ,是四川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和难于治理等特点。四川山地灾害出现的原因既有地质地貌和暴雨洪水等自然作用 ,又有大量采伐森林、陡坡垦殖、修路开矿弃渣等人为因素。为了尽快减少或消除山地灾害所造成的各种危害和损失 ,四川必须进一步采取生物、工程和社会防治等综合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69.
明代汾河流域旱灾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明代277年(1368-1644)汾河流域旱灾史料的整理和分析,采用以县为单位的旱灾等级划分标准,利用线性趋势估计法对当时整个汾河流域旱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且从频率和强度两个方面研究旱灾的空间分布,同时以t分析方法对旱灾在时间变化上是否存在突变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明代汾河流域共发生旱灾147年次,平均1.88年发生1次旱灾,平均每年发生旱灾7.6县次,其中以2级旱灾为主(占46.97%).(2)在明代277年中,汾河流域旱灾发生频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且夏旱最多,春旱和秋旱次之,冬旱最少,在季节连旱方面,春夏连旱发生最多,夏秋连旱次之,四季连旱最少.1473年为旱灾频率发生的突变点,1368-1473年为旱灾发生较少期,从1473年开始,旱灾发生频率明显加快.(3)从整个汾河流域来看,上游不易发生旱灾,且强度较小,而下游最易发生旱灾,且强度较大,与此同时,汾河流域中游东部较西部易反生旱灾,且强度相对较大,下游则相反.明代气候变冷是汾河流域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0.
元代四川蒙古人有十多万 ,明代又有少数蒙古人入川。明代时 ,四川内地蒙古族人除战死和回北方的外 ,其余的改变姓氏和习俗 ,多数融入汉族 ;川西南蒙古族人有鞑靼、咱哩、青海、阿咱拉等称呼 ,他们有的分别融入回族、纳西族、彝族、西番 ;川西蒙古族人仍是当地的统治者 ,有霍尔、瓦述、梭坡、和硕特部等 ,他们后来都融入到藏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