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84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601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31.
132.
气对作者而言,即创作主体不同的个性心理所形成的不同气质和个性。稼轩词的风格同他的身世、个性、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3.
气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气论贯穿着中国哲学发展的始终,是决定中国哲学基本发展方向的两大因素之一。本文从气字的来源入手,指出西周末年伯阳父以气论三川地震,标志着中国古代气论哲学的产生.这一哲学形态产生后,在先秦时期主要经历了春秋和战国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六气”说,而后一阶段则产生了气一元论的宇宙观。此后,气一元论被广泛用以说明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4.
宋明理学是一个学术传统,其所讨论的问题,使用的术语,有着鲜明的特色."气质之性"在宋明儒学中是一个1突出的观念.这一观念在北宋提出,后被朱熹特加表彰,以为极有功于圣学,之后的学者则对气质之性提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学者认为性即是气质之性,而"气质之性"即是气质的"性".  相似文献   
135.
"阴阳"物质观念的形成经历了原始阴阳观念、气分阴阳观念和科学阴阳观念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古代贤哲制造了土圭、阳燧等工具并进行了长期的高山探索,证明了阴阳现象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6.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之一.从魏晋到唐宋,“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衍变,在文学理论批评中充分展开.文“气”范畴涵盖了文学的本源、创作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创作主体气质才性、精神意志对创作客体的投射贯注,从而形成创作客体的审美特质等诸多方面.文“气”范畴自确立始便开始了审美泛化的历程,形成以气为核心的范畴群,任何关涉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关系、变化的文学现象,都可以衍生出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的气范畴,泛化无穷,具有着无限延展性、包容性、浑融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137.
孙功进 《东岳论丛》2014,(2):102-105
易解丹道是李道纯内丹炼养论的重要特色。李道纯以先天乾坤到后天坎离的丹道"卦变"说符示内丹炼养之基—"药物",以卦气说晓示内丹炼养之时—火候,以取坎填离、三家相见喻示内丹炼养之方—性命混融,构建起较为完备而详明的易学视野下的内丹修炼论,在道教易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8.
饮食“歧路”导致中西文化的水火观念差异悬殊。“水火不容”西文无法对译,遑论“相济”。“水火”自古即为八卦、阴阳、五行的共同部件。华夏历来食物匮乏、人际紧张,水火互动最能象征人事的复杂微妙。明代何瑭说“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关于宇宙生成的这一论断已被现代科学证实。“阴阳”模式之归纳所据的三大现象,应为宇宙层次的日月、生物层次的雌雄,关键是人文层次的水火。华夏文化偏重人伦、无视物理。探索自然的墨学中绝,《大学》八目之首的“格物”聚讼千古;朱熹之后,诠释上形成道德、科学的两歧。清末西儒按华人观念重构科学,所编京师大学堂课本《格物入门》有《水学》《火学》分册。可知“水火”是中华文化的潜在轴心。  相似文献   
139.
《助语辞》①是我国第一部专释虚字的专著。它虽是一部训诂著作,但总结了汉代以来训诂学家对虚字的研究成果,触及到了某些语法问题。本文认为,作者卢以纬已有了初步的比较语法学思想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训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重视对多音节虚字的阐释是其一大特色;对句子或句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有所阐发;尤其是他对于虚字辞气的审定,则直接影响了后世,特别是《马氏文通》的辞气理论。  相似文献   
140.
王夫之衍《老》,一是为了拨正历来解《老》中的错误,还《老子》以本来面目;同时批评历史上因不善用《老子》而导致的祸乱。二是为了曝显《老子》之失,将它引导到儒家的正确方向上来。三是为了指出《老子》的优长之处,以与儒家大正中和之道会通。他的诠释和发挥着重于三个方面:以道为中心的本体论,以气为中心的宇宙论,以守一主静为中心的修身治国论。通过对《老子》之旨的重新揭示,王夫之表达了他既批评佛老又吸取其合理思想充实儒家的诠释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