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英俊 《学术研究》2022,(6):136-145
抗战初期,广东党组织与余汉谋部的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并发展,这与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国共关系的状况及张文彬本人统战理念直接相关。但随着国内反共高潮延展至广东,余汉谋的反共面目彻底暴露,双方合作关系最终破裂。此后,广东党组织因应局势变化,作出了把工作重心放在敌后根据地独立自主发展武装力量的决策。抗战前期广东党组织对余汉谋部的统战过程,映射出战时广东国共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2.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之后,从实力对比看,是国(民党)强共(产党)弱,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基于国共人心的向背,明确提出蒋介石是能够战胜的,并多次对战胜蒋介石所需的时间作出预计。1948年,毛泽东曾预言: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六十个月。这六十个月又可分为两个三十个月,前三十是我们  相似文献   
83.
张治中屡次参与国共和谈,在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中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国民党背离三民主义表示愤慨。促使张治中立场最后转变的原因是中共长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是张治中对中共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失望,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所致。张治中为国内的和平停战做出了贡献,重庆谈判期间他为协议达成和毛泽东的安全防卫尽心尽力,解放战争期间他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4.
李仁彬 《天府新论》2006,(Z1):18-20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必然依赖于其历史的路径选择,关于"联合政府",在中共历史上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和路程.本文力图对这一问题的由来、构想和原由作一历史的考察,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我们今天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85.
【摘要】 二战后期继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之后,同盟国着手进行战后秩序安排。在此全球背景之下,国共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政府较以往更加积极地介入国共谈判,调解冲突。本文试图从国际的视角审视并还原这段历史,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重新梳理1944年7月美国观察组进驻延安到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期间的国共关系,着重探讨美国政府在调停国共关系中的作为。从而全面揭示在二战后期同盟国进行战后秩序安排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的这些作为对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6.
在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中,民主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废止"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现新民主主义政治、发扬党内民主等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对民主问题的高度重视.今天,重新考察审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中的民主思想,对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7.
1939年2月蒋介石发动“国民精神总动员”是有深刻的主观背景与历史背景的。强调精神力量可以战胜物质力量的“力行”哲学是运动发起的思想基础,日本抢先发动精神总动员刺激并启发了蒋介石,而作为抗战时期国内政治主要层面的国共关系的逆转对运动发起的形态和实质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1937年,宋美龄在争取苏联援华抗日的交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参与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的斡旋协调,促进了抗战初期两党合作抗敌局面的形成;她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抗战的实际工作,致力于争取国际援助的对外宣传活动。联苏、和共、抗日,宋美龄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具有特殊影响的人物,在中国由内战转向抗战的关键一年,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89.
《学术月刊》2020,(3):79-95
在农耕大国的背景下,历史中国产生了以"均平"为代表的有关分配正义的实践与思想。农耕中国的特征,决定了分配正义必须同时考虑"家"(村落)和"国"两种共同体的需求。在实践层面,中国古代有关土地和赋役的分配,其目标在于既要促成大政治共同体的发生,又要维系村落共同体的稳定和互助。在思想层面,儒家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注意到分配正义只可能存在于"家"和"国"(而非"天下")的共同体中,并充分考虑了村落共同体中的分配难题。分析中国传统的分配正义,可以打通中西学术对此话题的交流,也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分配正义实践同样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0.
抗战胜利后通过分析国内、国际局势,顺应广大人民呼声,中国共产党进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虽然这一努力没能阻止内战爆发,但其过程不仅使全国人民看清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极大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全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而且整个和平民主斗争努力的实践,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继续秉承和平、民主、协商的精神,领导各党派与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