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天蓝 《伴侣(A版)》2008,(2):59-59
正据美国性学会的统计:每年约有一万例做爱中的伤痛来自于被裤子拉链夹伤,头碰伤、腿抽筋等意外更是不胜枚举。败了"性"趣是小事,可如果这些意外处理不好,还可能出现大问题。因此,在准备缠绵之前,先备好"创可贴"吧。  相似文献   
12.
古代灾害诗歌的创作蔚为大观,但众多灾害诗歌的构思却是有章可循的,主要包括直呈伤痛与苦难、凸显伤痛的美学价值、注入悲悯情怀与运用卒章显志等几种基本手法。这些构思之法,可以为当代灾害文学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也是生态警钟,提醒人类努力保护与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14.
同化人心是指执政群体依据本国族群的文化、宗教、语言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培育出或凝集成国家认同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和合相融的社会氛围。而同化人心在实现过程中,执政群体力求达到这三个目标,即塑造国族认同,缔结核心价值和凝聚执政共识。  相似文献   
15.
伤痛是简媜散文集《女儿红》的一个文眼,写到了女性作为母者的疼痛,作为女人的伤痕,也写出了女性作为人的生命体验。这些痛苦的经验都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来源于灵魂的无处安放,从而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温柔敦厚诗之教,经天大义谁能拗",近代岭南诗人黄节感于"四夷交侵,中国危矣"的现状,坚持以诗来正人心,立国体,保我国家民族之生命,绵续先哲教化之德泽,从而形成其诗教观独特的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7.
正在生命中,苦难和伤痛总是如影随形。但是,当我们一旦正视这些苦难和伤痛的时候,苦痛仿佛也就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也许见过这种现象:人们为晾晒衣服的方便,在树上拴一根铁丝,铁丝的两端分别箍在两棵树干上。随着树干越长越粗,铁丝也就越  相似文献   
18.
钟艳艳 《东方论坛》2023,(2):94-105
辛亥革命后,各类塑造独立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此消彼长。新的主权国家如何跳出“中体西用”的纸上谈兵,并建立有效的模仿机制和实用的文化体系,以重塑中华民族的国家气象与文明血脉,是摆在时人面前的急题。进而,民族主义在政治、知识、社会各界被全方位推广,最终既是意料之外又似情理之中地拉来礼制改革的诱饵,培植出传统中求发展、新学中涤文脉的时代品格。改造礼制与重造国民的民族主义式结合赋予民国礼制现代化内涵,并在知识精英的铺垫下、政治权力的推行下和农村社会的疏离中逐渐落下帷幕,而民族复兴的探索之路仍将在曲折中前进。  相似文献   
19.
1899—1902年间是梁启超政治思想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亦是他酝酿并提出新史学的时期。在反满与保皇之间的徘徊,使其在史学表述上尽管常常坚持国族立场,但有时亦冲破理性的束缚,流露出种族主义倾向。在反满意识最强烈的1902年,梁氏一度因种族意识趋向强烈使其难以确定历史书写主体,影响《新史学》的写作与发表。直到《新史学》即将完成时,梁氏才将新史学确定为以进化论和国族观为基础的文明史学。写谁的历史和如何书写是中国现代历史书写萌芽时期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在政治分歧明显与族群矛盾激烈的清末,写谁的历史问题直接决定了如何书写问题。相较于汪荣宝、刘成禺等人的观点,梁启超用国族立场消解种族意识的思路,提倡书写可以促进中国境内各种族增强国家认同的中国史观念,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深度,更加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公民)单元”“一体性”“共同性”,基于国族建构视角,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放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场域之中来审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相较以往有了更多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研究”“理论探讨”“实践路径”“未来展望”五个维度做梳理评述,更好服务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