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 《老人世界》2014,(12):13-15
2014年9月7日,著名艺人李香兰去艺,消息传出,令大批中日老粉丝唏嘘不已。她是与周璇等齐名的上海滩“五大歌后”之一,首唱名曲《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等至今依然被人们传唱:她7年红透半边天,曾以汉奸罪被捕,后又遣返日本,又因发表长文,劝诫首相小泉纯一郎不要参拜靖国神社,批评日本钓鱼岛国有化等举动,在日本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2.
日本农业近代化不仅比大多数欧美国家晚,而且其深度和广度也远不及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具有近代东方后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从而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其交通运输的近代化是以海运为先导的,海运成为交通运输近代化的突破口,而海运业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本造船业的发达。与此同时,日本的铁道建设创造出了一种从私营到国有化的成功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阎焕利 《理论界》2010,(3):45-46
亨利·乔治单一税制思想主张征收地价税,把地租转化为财政收入,以此实现土地国有化。其最终目的是平衡发展带来的收益在各个阶层中的分配,以维护公平和正义。这一思想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进行了三次实践。研究这一思想对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瑞典社民党制定了三个计划经济政策的党纲。1920年党纲规定了国有化取向的计划经济政策,1932年党纲大幅度修改了1920年党纲的国有化的计划经济政策,实行私有制条件下的计划经济政策,赢得了长期执政地位。1944年党纲系统阐述了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的理念,在社民党领导下建成福利国家。瑞典计划经济政策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福利国家不是资产阶级的恩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物质基础的。  相似文献   
5.
刘颖  李洁 《经营管理者》2013,(31):205-205
本文分析了现行土地制度在建立土地规模经营中的障碍和不足,对比改良型集体所有制改革、土地私有化方案和土地国有化加永佃制模式的优缺点,指出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设想。提出土地国有化加永佃制的改革措施时未来土地改革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1.统一至革新开放期间(1975~1985)1975年,越南实现南北统一,国家允许私人拥有土地,保障农民和国内资本家的土地所有权。1980年,越南修改宪法,规定土地归全民所有,实行土地国有化。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需建立的一套产权管理制度,以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根本性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必须变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关系进行国有化变革,实行国有民营,才能有效地解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论土地国有化》发表后,遭到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评,他们大肆攻击马克思土地国有化,称其是平均主义,甚至在国内仍有很多人不理解土地国有化的实质.本文拟在解读马克思原著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土地国有制度.澄清一个观点:平均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苏共在制定本国的土地纲领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土地纲领始终服从于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进行阶级斗争的利益。俄国同时也是个农民的国家,它的土地纲领的实质完全是"农民的纲领"。因此,苏共的土地纲领把阶级斗争与农民的革命运动紧密结合,并根据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土地纲领,并最终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