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21篇
丛书文集   419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804篇
社会学   83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以《论语》作为文本分析,着力论述孔子由礼到仁的思想转型,“为仁由己”的践行方法,“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地境界,在高扬人文精神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仁学”体系.  相似文献   
62.
康伟 《北方论丛》2007,(2):125-128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仁”的思想从“之间”这一向度,展开讨论了主体间德性关系何以可能,具有生存论意味;而庄子“辩”的思想从主体间认识何以可能的“中介”这一维度,强调了“成心”、“感觉”和“语言”等因素对互识与共识的消极影响,从而一定程度陷入不可知论。中西主体间性的思维路径与理论均有不同,承认“个体的真实性”是中西主体间性理论走向融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决因现有塑料样条模具采用固定模仁结构,而模座和模仁不能重复使用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可换模仁式 样条注塑模具,以生产不同样条。采用可换式模仁、标准化的顶出系统和冷却系统设计,实现样条注塑模具的可换性和 标准化。结果表明:利用该样条注塑模具,只需更换模仁而不拆卸模具即可生产不同标准和不同类型的测试样条;通过 可拆卸的顶杆固定板能够方便地更换顶针,以适应不同样条的顶出需求,实现顶出系统的标准化;通过固定冷却水管位 置和自锁插头的设计,实现冷却系统的标准化。实际的可换模仁式样条注塑模具达到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4.
谭嗣同对仁推崇备至,同时对以太乐此不疲。有学者提出谭嗣同奉以太为世界本原,并根据以太说判断谭嗣同哲学的性质。事实上,不论是谭嗣同在《仁学》中论证仁学时强调"第一当认明以太之体与用",还是在《以太说》中阐发以太时强调以太"精而言之"亦可以称为仁,都使以太与仁的关系变得既密不可分又复杂微妙。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以太与仁在谭嗣同哲学中的关系,通过还原谭嗣同的以太说,厘清谭嗣同哲学的性质和归属。  相似文献   
65.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给明清之际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地理学知识,对国人世界观的近代化转型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具体包括:以“地圆”说冲击“天圆地方”说;以经纬度定位冲击“中国中心说”;以“五洲说”冲击“九州说”;创译一批地理学术语;传播其他地理学、气象学、天文学知识.  相似文献   
66.
儒家思想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沧桑而更坚强,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有赖于这伟大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本文仅从当今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儒家哲学思想的几点继承。  相似文献   
67.
陈徽 《江淮论坛》2007,(2):117-121
孔子论仁,实乃指称人之全德也.然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作为“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对情感的洞察和重视不仅使孔子的仁学思想焕发出亲切活泼的精神并使其中各主要范畴之间的关联得以血肉丰满,而且,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实践特征也充分地展现出来.相应地,孔子的仁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便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8.
崔先生认为,儒学的理论结构包括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与之相应的有"仁""礼""命"三个基本范畴。社会的理论层面的"礼"从形式上来说是指礼仪,从实质上来说是指伦理关系的等级差序原则和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从功能上来说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和治国工具。心性的理论层面的"仁"是儒学道德观念系统的基础,表现为仁义礼智信的德性和忠孝信义的德行,其根源在于人性本善,人们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完善人格。超越的理论层面的"命"是内化于人的道德本性中的可以被人认知的、体验的对象,它是在生命源头处偶然相值而形成的气禀,注定了人生的必然遭际,不是某种外在超越的既定"安排",因此,儒学回应命的基本态度是不因超越的命运之必然而改变自己所应有的道德实践原则、方向和努力。遵循物理科学地生活,遵循伦理道德地生活,在人生实践中追求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69.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情的儒家仁道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就个体生命而强调怎样去求生保真,怎样去悟觉生命本然的道家自然之道思想。以孔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在生命之道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传统,能给现代人以安顿生命的智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70.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而“仁”和“礼”又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仁”与“礼”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研究孔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