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9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27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722篇
社会学   3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21.
时间:2012年8月19日地点:史一墨工作室在采访史一墨之前,我了解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发现他的名字总是与铜官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朋友的口中我知道他是一位不善于辞今,却可以对自己热爱的艺术滔滔不绝的痴狂者。我向来对未知感到好奇,就这样怀着一份期待,展开了我与他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2.
《圣经》是西方最重要的典籍,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它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译本的著作,已有2000多种语言和方言的译本。《圣经》在历史上的这些不同的译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圣经和合本》和《冯象译本》的翻译风格和特点进行对比,并且找出各译本的有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3.
《聊斋志异》"乱离之后巧相认"故事及其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聊斋志异>"乱离巧相认"故事类型,触及父子、夫妻、情侣、兄弟等多数人伦关系,带有明清易代的时代特征和作者偏好,社会原因是造成多数离别的根本原因,带有控诉现实不平的思想意义.重逢之"巧"构成动因,多得于当事人善良品格,"巧"是个体伦理行为派生的一个直接结果,而这又成为一种对于行善者进行"社会酬赏"必不可少的手段.<聊斋>母题与文人抒情文学离别模式不同:偏重在因社会变故,带来的普通人的人生苦难,人伦情感;不是一味地诉说苦难带来的个体身心创伤,而是展示人生苦难终归过去,善良无辜终获幸福欢乐的过程和结局.  相似文献   
124.
本文采用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弗洛普.弗莱的原型理论,分析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圣经》原型及叙事结构,并指出《消失的地平线》表现出的与圣经精神的不同,这种不同正体现出希尔顿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5.
王立教授的佛经文学母题溯源比较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来,他与刘卫英女士合著的新作《〈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又面世了,作为古代小说跨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126.
“母题”这一术语在文学界的研究现状参差不齐,分歧很大。这便给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带来很多麻烦。对“母题”概念进行新一轮追本溯源的探求,并对其阐释的流变史、接受史进行简洁的爬梳,无疑对此概念的重释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7.
胡裔扬 《社区》2011,(26):31-31
美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很多.报名做义工的人员更是数不胜数。作为留学生。我就曾参加过一个叫“盐与光”的公益组织的活动。这个取自于《圣经》典故的民间公益组织所开展的服务项目有食物银行和旧衣物回收等。  相似文献   
128.
印度古书《薄伽梵歌》新近变成了哈佛、沃顿等商学院的必修课,并成为欧美大企业总裁及高管的必读秘笈。之前,占据这一席位的是中国的《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129.
心灯     
浅草 《老友》2008,(1):22-22
2001年12月24日上午,我们南昌市教育考察团一行到达巴黎,在参观了罗浮宫之后,匆匆用过晚饭,大家便急切地直奔巴黎圣母院。踏进教堂时音乐已经响起,灯火辉煌的台上,神父正在宣讲《圣经》,他身旁是两排唱诗班的少年。大厅里灯光比较暗,几乎满座,  相似文献   
130.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