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9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27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720篇
社会学   3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对比分析,论证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在语言风格上对圣经的借鉴,并举例说明此种风格在小说中的独特意义,进而探讨小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2.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43.
崔炼农 《江汉论坛》2006,(8):110-114
《孔雀东南飞》诗继承了汉代乐府古辞的叙事传统,结合了“弃妇”、“殉情合葬”、“烈女”等传统母题,叙事方式和整体结构安排因情节扩展和篇幅增长均有相应发展;其叙事风格与后汉辛延年《羽林郎》非常接近,受古辞《陌上桑》“日出东南隅”影响较大,不仅迥异于以程序语句为框架的《木兰诗》,更与魏晋文人书面化程度较高的叙事作品有别。由于其文本形式的各个方面均与现存汉魏时期的文献材料密切相关,《孔雀东南飞》诗当为汉末建安文人拟乐府作品。  相似文献   
44.
《圣经》是许多英美经典作家和诗人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母题。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著名的战地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也不例外。他有极浓厚的《圣经》情结,他的诗作通过化用《圣经》典故,将作品与钦定本《圣经》进行互文,从而增加了诗作的厚重、可读性和艺术魅力。本文考察了诗人的有关文化背景,分析了他的诗歌特色以及它们与钦定本《圣经》之间紧密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45.
麦都思1837年出版的圣经译本《新遗诏书》,不能看作是对马礼逊《神天圣书》新约部分的简单修订,而应被视为是对新约的重译,此译本从核心词汇到翻译理念都截然不同于马礼逊译本。这一译本经郭实腊多次修订、出版,并更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最初几版修订本只是对《新遗诏书》作了细枝末节、可以忽略的修订。1853年,郭实腊的1840年版《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为太平天国所修订、刊印,书名易为《新遗诏圣书》。麦都思主译的"委办本"《圣经》是优于《新遗诏书》的又一译本,这两种译本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麦都思前后期合作译经的中方译者所享有的翻译自由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46.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7.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哈代没有摆脱悲观、宿命和宗教习俗的影响,但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小说意象的组合,无疑又对社会伦理道德和基督教义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相似文献   
48.
詹姆斯.卡麦隆导演、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引发了具有轰动效应的“泰坦尼克号现象”。文章通过对具体电影作品的剖析,着重揭示了影片的叙事策略、美学特征与现实意义,特别是对题材处理上将爱情母题与死亡母题相整合,造型语言上将写实与浪漫相融合,艺术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特点作出了细致的阐释。同时也指出了影片某些模式化表现。  相似文献   
49.
《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四大悲剧中,莎翁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对于深化剧作主题、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戏剧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0.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成语典故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积淀。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渊源,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文章将《圣经》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希腊罗马神话与三国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加以比较,映射出英汉成语典故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色彩与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