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415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46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46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634篇
社会学   162篇
统计学   3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宽松的退货政策能够刺激需求,促进货品销量的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退货量的增多。在面临高退货,特别是无缺陷退货不断攀升的挑战下,在线商家应如何制定合理的退货策略成为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退货运费承担问题,重点比较消费者承担退货运费、商家承担退货运费、双方共同承担退货运费三种策略,探讨不同策略下在线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及其盈利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线零售商应根据商品的无缺陷退货比例特征选择相应的策略。具体而言,当商品的无缺陷退货比例较低时,宜采用消费者承担退货运费策略;当无缺陷退货比例高时,宜采用商家承担退货运费策略;当无缺陷退货比例居中时,宜采用共同承担退货运费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退货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刺激需求的增长,但有时退货政策对需求的促进作用不够理想,不能抵消退货的负面影响,那么这种情况下则无论无缺陷退货占比如何,在线零售商的最佳退货策略只能是让消费者承担退货运费,以此避免更多非理性退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2.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越来越便利。与此同时,网络购物带来的产品体验滞后也导致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在成为消费者策略性退货行为的主要原因,如消费者同时购买多件具有横向差异的产品,在收到货物后经亲身体验后保留一件而将其他产品退货。本文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探讨了企业在考虑此种影响情况下的最优定价策略,分析得出:当消费者的退货成本增加时,企业最优定价也随之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先验效用差异化越小,企业的最优定价也越低。同时发现,若某种产品无消费者单独购买,企业的最优定价会随消费者偏好的增加而增加;而当两种产品均有消费者单独购买且消费者退货成本较大时,企业的最优定价不但不会随消费者偏好的增加而提高,反而会随消费者偏好增加而减少。此外,本文给出了消费者策略性退货行为存在的临界条件,当消费者的退货成本高于这一临界条件时消费者的策略退货行为将消失。  相似文献   
103.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主题资源网站"及应用是学校推进教学信息化背景下的研究课题,每篇课文网页的主要栏目包括"学习目标""课程资源""学习指导"、"在线讨论"和"在线测试"等,内含多个子栏目。本文就基于硬件计算机网络教室、软件主题资源网站环境下,"四同步"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该模式的结构程序图如下:  相似文献   
104.
汪堃 《经理人》2014,(9):24-24
正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身体的一种延伸,人们的阅读习惯也越来越从传统图书转到数字出版,数字出版内容方面的版权纠纷也随之屡见不鲜。伴随着阅读习惯剧变的是,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运营和保护版权,才能有效地保障所有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5.
106.
以C2C电子商务产品的在线客户评论为研究对象,从淘宝网收集服装类产品的在线客户评论7 481条,应用内容分析软件Nvivo 8.0进行编码分析,识别出服装类产品的在线客户评论包含的内容要素,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评论内容要素与客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给出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07.
刘容  于洪彦 《管理科学》2017,30(6):130-141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企业构建在线品牌社区、鼓励顾客参与品牌社区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新的营销策略。实践表明,顾客的愉悦体验是顾客参与在线品牌社区活动的直接结果之一,它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已有研究虽然关注在线品牌社区顾客的认知因素对顾客愉悦体验的影响,但却忽视了顾客间互动这种在线品牌社区内的主体活动,因而对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是否带来顾客愉悦体验以及如何带来顾客愉悦体验的讨论并不多见。 梳理品牌社区、顾客互动和顾客体验等相关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对顾客愉悦体验的影响机制,提出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对顾客愉悦体验具有正向影响、控制感和融聚感对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与顾客愉悦体验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主题匹配对这种中介机制具有调节作用等假设。采用问卷调查在魅族社区获取283个顾客样本数据,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利用回归分析检验相应的假设。 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正向影响顾客的愉悦体验。②控制感和融聚感对顾客间互动与愉悦体验之间的正向关系起并列中介作用。③顾客间互动的主题匹配调节控制感的中介效应,即当主题匹配程度较高时,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通过控制感正向影响愉悦体验;当主题匹配程度较低时,控制感的中介作用不显著。④主题匹配也调节融聚感的中介效应,即与主题匹配程度较低时相比,当主题匹配程度较高时,融聚感对顾客间互动与愉悦体验之间正向关系的中介效应更大。 研究结果厘清了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对顾客愉悦体验的作用机制,加深了对顾客间互动的理解,丰富了顾客体验和品牌社区方面的研究,并对企业通过在线品牌社区提升顾客关系管理、顾客体验管理和顾客互动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李琪  任小静 《管理科学》2017,30(4):139-150
 随着在线评论机制的完善,各大网络购物平台设置了追加评论的功能,消费者可在初次评论后一定时间段内针对同一产品再次评论。目前追加评论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已有关于含追加的在线评论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含追加评论与未追加评论之间、含追加评论中一致性追加评论与矛盾性追加评论之间的感知有用性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较少研究分析矛盾性追加评论之间,即初次评论与追加评论情感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下含追加评论的感知有用性差异。        将矛盾性追加评论分为初次评论为正、追加评论为负和初次评论为负、追加评论为正两种情况,基于归因理论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视角,探讨矛盾性追加评论对感知有用性差异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产品卷入度对矛盾性追加评论感知有用性差异的调节作用。实验均以大学生为样本,从天猫商城真实的评论环境中获取的在线追加评论作为实验数据,采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种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矛盾性追加评论中,初次评论为正、追加评论为负的含追加评论感知有用性显著高于初次评论为负、追加评论为正的在线评论;②产品卷入度对矛盾性追加评论感知有用性差异具有调节作用,对于高卷入度产品而言,正-负追加组和负-正追加组感知有用性差异显著;对于低卷入度产品而言,这种差异不显著。        从理论上讲,研究结论进一步完善了含追加在线评论的研究框架,并引入了产品卷入度这一调节变量,解释了人们对矛盾性信息感知的差异。研究结论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由于消费者更加关注正-负追加组的在线评论,企业应采取措施降低负面追加评论对产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我国在线旅游带来了新的契机,移动互联网的实时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等优点吸引了众多的在线旅游企业,它们可以通过服务理念、技术应用、产品功能、营销模式等一系列的创新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知名度,最终促进中国在线旅游业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0.
在线品牌社群中不同成员的人格特质是如何影响其知识分享行为的?本文根据嵌入理论框架,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研究了网络中心性和互惠规范在内外倾人格特质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外倾性人格特质会促进成员形成咨询网络中心性和情感网络中心性,而内倾性人格特质则不利于情感网络中心性的形成;②外倾性人格特质、情感网络中心性与互惠规范会直接影响知识分享行为,而内倾性人格特质与咨询网络中心性则不会;③情感网络中心性在外倾性人格特质与知识分享行为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④互惠规范在咨询网络中心性和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中起到"桥梁"作用,在情感网络中心性和知识分享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视角丰富了在线品牌社群理论,同时也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激发社群当中的知识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