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07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72篇 |
劳动科学 | 20篇 |
民族学 | 268篇 |
人才学 | 138篇 |
人口学 | 22篇 |
丛书文集 | 1026篇 |
理论方法论 | 261篇 |
综合类 | 2772篇 |
社会学 | 580篇 |
统计学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112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141篇 |
2015年 | 185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328篇 |
2012年 | 363篇 |
2011年 | 387篇 |
2010年 | 381篇 |
2009年 | 405篇 |
2008年 | 510篇 |
2007年 | 342篇 |
2006年 | 291篇 |
2005年 | 268篇 |
2004年 | 240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18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黑龙江人的地域文化性格特征及其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地域文化历史造就了黑龙江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即"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但同时,黑龙江人也存在着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拒斥理性等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性文化转型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努力建构新世纪黑龙江人新的形象工程,为龙江大地和黑土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2.
农民行动单位视域中的小亲族——以鲁西南S村为表述对象的个案呈现与理论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93.
华喦的白描人物画一是取法宋人,二是取法王树毂、陈老莲等,三是自成一家的风格,在华氏的人物设色过程中一般以靛青、汁绿、红色等为基色,并运用平铺罩染、分层渲染等方法进行设色,取得了或浑厚、或艳丽、或淡雅的种种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4.
贵州省遵义市坪山社区在"流动人口是财富"的主导理念下,采取多项管理措施,妥善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促进了社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坪山社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火车站西北面,地处城郊结合部,地域面积1.5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土地全部被开发征用,是典型的"城中村". 相似文献
95.
覃勇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99-101
纪录片《美在广西》出色的影像艺术体现壮乡独特的人文山水之美,其优美悦目的画面既表现了广西特有的地域性特点,又是科技时代广西人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像记录,广西美好人文风情的色彩造型及壮乡音乐歌谣之美的声音造型,使地域性与时代水乳交融的影像艺术尤为出色。 相似文献
96.
周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5)
对于色彩如何生成为色彩美感,中国美学界,尤其是实践美学,多从劳动实践中去探寻答案。色彩美感实是长期的物种进化和人类进化的历史成果。如果承认光波是色彩的原本的物理性质,可以称之为"第一自然性质",那么,人眼所"看见"、所"经验"的色彩已经是"第二自然性质"。这是色彩美和色彩美感赖以产生的最起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7.
朱炳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3)
以整体论视角,从群体实践活动出发,以两个村庄的实证材料对地域社会构成进行了重新思考与综合分析,区分了继嗣、通婚、市场、宗教4个构成地域社会基本要素的内圈与外圈、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提出了齿轮式的地域社会的概念. 相似文献
98.
张德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86-91
每个诗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深烙上较为鲜明的地理学印迹,那种特定的地域意识和地域特性也将在他们的诗行之间不时悄然地流溢出来。这种诗学特征在当代许多诗人的诗歌中都可以找到验证。论文以潘维、陈先发、雷平阳为例,揭示他们的诗歌分别与江南、桐城和云南等地域的精神联系,以期从新的视角上对新世纪诗歌进行阐发。 相似文献
9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穆斯林在城市中的组织方式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型的精神社区正在形成。这种精神社区表现出了有别于地域社区的独特性,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和改进针对城市穆斯林,尤其是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媒介对地域建构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形象建构将地域转化为一种"媒介现实"。群体凭借媒介取舍、加工、放大后的"实在世界"确立的地域形象认知图式常存在偏差。媒介技术演进与媒介建构方式的更迭标示了东北刻板印象的发展理路,文章通过媒介演进考察东北地域形象建构过程。早期东北印象经历了口头交流、群体互动到文学传播的建构过程;大众传播时代,决定东北印象的综合要素经由新闻报道、影视艺术塑造沉淀为东北刻板印象;"后传播"社会,社交媒体将东北置于"大众自我"建构的模式中,众媒将东北元素推至"立体传播"架构,东北地域形象的多维呈现改变了群体的单一认知,东北"刻板化"印象有所改变,但更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