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57篇 |
免费 | 268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33篇 |
劳动科学 | 42篇 |
民族学 | 148篇 |
人才学 | 201篇 |
人口学 | 45篇 |
丛书文集 | 1589篇 |
理论方法论 | 298篇 |
综合类 | 3648篇 |
社会学 | 440篇 |
统计学 | 51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15篇 |
2023年 | 307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345篇 |
2020年 | 298篇 |
2019年 | 232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177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290篇 |
2014年 | 538篇 |
2013年 | 425篇 |
2012年 | 440篇 |
2011年 | 518篇 |
2010年 | 457篇 |
2009年 | 453篇 |
2008年 | 571篇 |
2007年 | 407篇 |
2006年 | 293篇 |
2005年 | 307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213篇 |
2002年 | 186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少数民族构成要素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总人口、自治地方本民族人口、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人均GDP、农业人口、识字人口、在校生、母语人、单语人、双语人人数等 10项指标作为民族的地区、经济、教育和语言构成要素 ,对这些要素在我国现有少数民族中的构成情况作了描述、相关和因子提取等统计分析 ,以说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构成的基本社会状况 ,以及这些要素对少数民族整体和个体的构成的作用或代表的信息量有多大。文章还依据已有的经验知识对统计分析结果作了相应的说明和解释。结论是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之间的区别特征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教育水平、居住地区、使用语言等方面的社会差别 ;但是从发展趋势看 ,传统意义上的各民族构成要素的作用将逐渐减弱 ,民族间的差别将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
3.
地理气候环境与鄂伦春族服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研究鄂伦春族与地理气候环境的关系 ,提出地理、气候、环境是影响鄂伦春族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其影响下 ,鄂伦春族的服饰习俗逐渐形成 ,并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陆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1):127-138
河东地区是汉晋北朝学术文化的繁盛区,亦是重要的诗歌创作兴盛区之一。北魏时期的平城为都城百年,作诗一度相对较多,此时诗歌犹更多继承汉魏遗风。东魏北齐以霸府晋阳为中心的创作是河东文学的高峰期,是河东地区文士最多、诗歌写作最兴盛的时期。北朝后期一些河东诗即便使用新体诗形式,亦能保持河东的贞刚之气,为南北诗风的融合做出阶段性贡献。对河东诗歌的考析,亦为汉晋北朝诗史、北朝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相关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2006~2017年29个省份的数据,运用有效结构变化指数刻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并实证分析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抑制作用,产业内劳动力异质性的上升是该抑制作用的中介效应。(2)低技能型产业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一直大于高技能型产业,但两者间的差距逐渐下降;低技能型产业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对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大于高技能型产业。(3)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呈东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的态势;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呈中部地区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7.
借助中国上市企业2007-2017年数据,研究地方财政分权程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特别的,财政分权对那些生产效率处于较低区间的企业而言有着更为明显的驱动效果。就企业属性差异来看,财政分权更能够提升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就地区属性差异来看,财政分权对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效果。从影响机制来看,财政分权在宏观上能够提升财政科技支出强度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而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在微观上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的脱实向虚偏向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驱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最后,恰当的地方政府激励是发挥财政分权驱动作用的重要保障。在一定的经济考核压力(目标设定)上,地方政府对财政资源的使用会更加高效,以更大幅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相似文献
8.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粮食安全的保证都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面临着自然风险,农业保险相关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分散和转移风险,从而影响农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于2003—2017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库的数据,使用动态面板估计和工具变量方法,分析了农业保险覆盖率对农户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究了其背后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保险覆盖率的提高促进了农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户为非乡村干部、非少数民族、低收入群组时,农业保险对农户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还可以通过增加农户的农药投资、机械投入、耕地规模以及促进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方式来实现,从而提高农户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9.
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在扩大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影响地区增长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产业结构、机遇、政府作用等。利用CD生产函数比较汕头与深圳经济长期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率,分析影响两地经济增长差异的要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