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94篇 |
免费 | 264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25篇 |
劳动科学 | 42篇 |
民族学 | 148篇 |
人才学 | 201篇 |
人口学 | 45篇 |
丛书文集 | 1568篇 |
理论方法论 | 292篇 |
综合类 | 3635篇 |
社会学 | 439篇 |
统计学 | 5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7篇 |
2023年 | 305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345篇 |
2020年 | 296篇 |
2019年 | 232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177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290篇 |
2014年 | 538篇 |
2013年 | 425篇 |
2012年 | 440篇 |
2011年 | 518篇 |
2010年 | 457篇 |
2009年 | 453篇 |
2008年 | 571篇 |
2007年 | 407篇 |
2006年 | 293篇 |
2005年 | 307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213篇 |
2002年 | 186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吴艺丁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2-216
伊萨姆·诺古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将独特东方传统美学精髓应用于艺术的各个领域,毕生执著于自然要素的挖掘与应用,对天然石料情有独钟,作品取法自然,观念超前,凸显天然原石的材质美与意境美,蕴涵浓郁的禅宗美学意匠.他“顺天趣,师造化”,尊重自然、抒发自然的创作思想,对于后来者不无启发和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2.
43.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直陪伴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根据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的转移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改进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法分别对我国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利用估算的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4.
在传统趋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外生和内生两种区域类型划分方法,研究了2003—2010年中国321个地级市金融发展在地理空间效应视角下的俱乐部趋同特征。研究表明,纳入地理空间效应的趋同模型比传统模型更优,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外生法下中国金融发展的趋同存在俱乐部效应,东部趋同速度远大于中西部;内生法下的高值聚集区域存在更显著的俱乐部趋同,但位于西北的低值聚集区域却不存在趋同。所以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落后的地区应积极寻求金融发展趋同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45.
农地流转需要从农民、政府和企业三维视角入手,将三者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文章在构建农民及政府的农地流转意愿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农地流转可能性函数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农地流转受农民从农地流转中获得的流转收入ic、农民在农地流转后与农地流转前外出务工收入之差△iw、农地的区位因素sl、企业在农地经营中的资本投入量k等四个变量的影响.(2)提高△iw较提高ic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更显著;提高市场融资的可获得性较改善区位因素对农地流转影响更显著.(3)农地流转是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结果,最终受制于农民的就业率、市场的容量及活跃程度、融资的可获得性等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6.
47.
农业品牌尤其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辽宁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在市场影响力、组织建立与基地联结、骨干企业建设等取得进展,但目前品牌数量与品牌影响力、品牌体量与消费市场容量、品牌能量与跟进企业数量及增量存在矛盾,其主要原因有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导致对品牌认知不足,品牌产业链条短及关联产业融合较低,品牌组织管理规范程度不够致使组织间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品牌系统建设投入不足尤其在技术支持方面有待加强。对此,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创建品牌发展新格局;创新联结机制,建立资源汇聚型组织保障体系;强化数字赋能,打造省级特色农业品牌数字平台;开展多元化宣传推广活动,用好激励手段;优化资金使用途径,增加品牌建设资金投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8.
村规民约是我国农村治理的重要规范,但在部分地区仍存在形式化和虚置化问题,未能从“上墙”走向“落地”。本文基于制度要素和制度嵌入理论,构建了整合式分析框架,对H村和X村两个案例进行比较,探究村规民约效力实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是否具备相应的制度要素,并与外部社会网络相嵌合,是影响两村村规民约效力实现的重要因素。基于两村的案例比较为村规民约的效力实现提供了有益启示: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应当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度要素和实施机制,并推动村规民约嵌入乡村社会网络,寻求乡村内生性力量的支持,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