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2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1969篇
劳动科学   2006篇
民族学   102篇
人才学   435篇
人口学   413篇
丛书文集   2665篇
理论方法论   891篇
综合类   4397篇
社会学   1220篇
统计学   716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999篇
  2013年   958篇
  2012年   994篇
  2011年   1457篇
  2010年   1420篇
  2009年   1307篇
  2008年   1299篇
  2007年   831篇
  2006年   741篇
  2005年   657篇
  2004年   629篇
  2003年   526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从宏观层次和空间创业视角出发,选取1998—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城镇和农村在创业水平、地区分布、产业和部门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区域特征对城乡创业差异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创业活跃度远超农村,其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城乡创业差距最小,西部差距最大;城乡创业活动在产业和行业的分布特征相似,均是第三产业创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上,"社会服务业"创业的比重在逐年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城乡创业率有显著促进作用,是城乡创业差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引入城镇化和城乡“二元”变量,拓展了能源消费分解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LMDI),将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城镇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乡村居民收入水平、能源强度、能源供给率、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乡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和城镇化9大效应,发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效应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贡献最大,而乡村人口规模效应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减少贡献最大。通过对中国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城镇化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最后,从提高燃气管网覆盖率、加大对节能家电购买的补贴力度、制定和完善居民区建筑节能标准等方面给出减缓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3.
114.
由于海外劳工在境外就业期间往往会遭遇社会保障双重缺失、社会保障双重缴费以及社会保障待遇支付障碍等诸多困境,使得西欧国家于20世纪初开始探索开展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主要方式是国家之间签署社会保障国际协定,合理地承担和分享海外劳工社会保障的责任与效益。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社会保障国际合作开始由探索时期步入成熟时期,不仅在覆盖区域、惠及人群以及主要内容方面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点到面的发展,而且在合作方式上实现了由双边协定到双边与多边协定并举的发展,进而成为了全球各国维护海外劳工社会保障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5.
加快建设土地大市场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二元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资源计划配置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乡土地分割,农村集体土地没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无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征地范围过大导致农民不能平等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长期计划配置,导致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严重偏离人口分布,城镇建设用地和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水平较低,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的配置失衡与利用结构失衡等问题频出。为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土地大市场建设,在产权方面,需全面落实《民法典·物权编》平等保护产权的精神,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权能。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的精神,加快推进土地的计划管理向市场化配置转变。同时,需正确处理市场决定与政府规划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现行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116.
从根本上看,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在即定约束条件下工业化模式偏差所带来的人口、社会、经济、制度等结构性矛盾多年来在农村积聚的结果.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民和工业化的关系由传统上被动地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等多种贡献为主,向农民的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为主转换,"三农"问题的核心也就转换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全方位变革.只有通过涉及城乡之间根本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变革,转换工业化模式,实现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才能使"三农"问题在发展之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17.
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它与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运用社会保障学这一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来分析贫困问题,为理解"贫困"的概念与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可以借助社会保障学来分析社会保障在缓解、预防贫困方面的重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与"贫困陷阱"的关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有助于认识社会保障在应对贫困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为我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保障的缓解及预防贫困的作用,同时避免"贫困陷阱"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8.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春红 《兰州学刊》2007,4(9):22-24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就一定不能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9.
薛天山 《理论界》2007,(11):9-11
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工作、生活在城市中。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被排斥在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本文深入地探讨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的社会排斥现象。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地位,应采取全面、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建立起面向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0.
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被称作“三农”问题,而其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作为人存在的生活主调离不开生老病死,如何对其生有所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等进行制度保障,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国情、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同一阶段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保障制度。这一点在我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明显的体现。因此,探讨建国后我国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变迁,总结其经险与教训,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宋士云教授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