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辉发城址即应为明代海西女真辉发部建国之扈尔奇山城,亦即海西女真辉发部之王城——辉发城。辉发部是明代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代东北地区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的角色,而辉发城址是辉发部落王城,是辉发部落的政治经济中心,通过对辉发城址出土遗物的分析,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辉发部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亦可以将其作为研究整个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2.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逐渐深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日程。扬州作为大运河滥觞之地,有着其他运河城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大运河扬州段除了河道、船闸等水工遗产之外,也有一些非水工类的历史文化遗存,如著名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从扬州城址变迁、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的关系、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联系的价值三方面进行考述,可以厘清扬州城址与大运河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3.
结合文物普查资料并经实地考察,以内蒙古通辽市二林场辽代城市遗址为中心,将方圆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椭圆形区域,设定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内目前为止发现的十五处辽代遗址分布特点和各遗址在聚落体系中的功能加以探索。"二林场区域"内的聚落遗址具有沿河漫滩地边缘的沙地或沙丘上选址的特点,墓葬选择在远离河漫滩地,水患侵蚀不到的中部沙地上。聚落遗址高密度集中在城址周边,充分体现了便于管理和控制的特点。现代村屯在选址上与辽代的特点明显不同,现代村屯具有沿河漫滩地选址特点。  相似文献   
54.
陕北长城沿线属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沙地交接地带,也是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经常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争夺的地域。明延绥长城及沿线39营堡就是在蒙汉争战过程中构筑起来的。由于营堡与交通走廊互为一体,带动了经济发展,历明清两代三百多年,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与交通中心作用。它的废毁是在晚清民国时期, 今天大多已沦为废城。究其原因,城址选择上过多考虑军事防守需要是主因,而边疆内地化及沿边经济结构变动加速了其衰亡。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城堡的兴衰与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相关联,与民族、部落流转迁徙及文明演进过程相一致,其中的历史成因极其复杂,地址废弃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5.
我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综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对新石器时代诸城址的分析可知,我国城至少已有5500年以上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城的功能主要是用于防御,当时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对城的地理位置进行选择。这个时期的城可分作缓岗、台地、山城、水城四大类,城规模较小,防御设施简陋,筑城技术较落后。  相似文献   
56.
文化遗产景观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唐崖土司城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景观空间营造不足、文化遗产景观与生活空间不断疏离、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紧密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文化遗产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因地制宜地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共生、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以及多样性的保护与综合开发,来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人类学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7.
马世之 《中州学刊》2002,(5):98-101
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现已发现 6 0余座史前城址。它们分别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同一文化区内呈均衡分布 ,成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中国史前城址具有如下特征 :在山麓河滨选址 ,城的形制以“方”居多 ,两种类型的城与所在遗址关系 ,两种模式的城墙与城门 ,城内多不设市 ,以宫室宗庙为主要内容等。它们的考古发现 ,揭开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序幕 ,在世界城市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8.
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虽然没有发现象该地区东部之两湖地区和西部之成都平原地区那样的史前时代城址 ,但其考古资料透露出的与城址相关的信息 ,如文字“刻划符号”、大型聚落址群、贫富分化现象、原始战争形式、原始宗教祭祀的出现 ,等等 ,为我们考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址”意识的遗迹线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59.
陈晓露 《西域研究》2023,(4):99-112+168
“大夏”之地,较为广泛地为中原人所知,见于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的报告中,其地望所在,在“大宛(费尔干纳盆地)东南二千余里、妫水(阿姆河)南”,即今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姆河上游两岸地区。“大夏”是张骞亲身访问的四个中亚大国之一,汉武帝曾对其表现出格外的兴趣,“数问骞大夏之属”,通乌孙、事西南夷皆由此而来。在张骞笔下,大夏是一个土著定居、城邑林立、民弱畏战的国度,是可以“招来而为外臣”的对象。不过,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张骞到达时期的大夏城郭仍不甚了解。在大夏考古发现的诸多城址中,阿伊·哈努姆(Ai Khanoum)是发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了解情况最多的城址。根据发掘者的分期,阿伊·哈努姆的最后使用阶段与张骞到达的时间相差不多。本文拟结合阿伊·哈努姆的考古材料,尤其是其最后阶段的资料,对张骞时代大夏地区的历史状况进行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