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02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1053篇
理论方法论   144篇
综合类   1354篇
社会学   10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晚清小说理论在界别小说与历史小说与其它文学门类的同时,对小说的本体特征作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揭示,而以"美的制作"、"虚构性"、"繁言如画"和"近世性"等提法最有理论代表性.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对小说本体的认识,已从传统中突围出来,在对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融会中,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72.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功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们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义务论立场提出了质疑,并由此为康德所否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进行辩护。通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康德尽管并不排斥幸福,但却坚定地反对将幸福作为道德的根据。康德是将道德准则建立在理性存在者的自由意志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义务论的,是义务论中最具典型性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73.
支立平 《理论界》2020,(7):53-59
形而上学的最初不同形态展现了人的"超越性"的一面,其概念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早期哲学家开始探索自然万物的"始基之谜"到"本体追寻"再到"认识论转向",形而上学在开启人类"理性之光"的同时也导致了"主客二分"之矛盾,马克思在深刻剖析这一矛盾的基础上,以"对象性活动"的实践原则终结了"形而上学",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74.
18世纪下半叶 ,当以感性论为依据的目的论伦理学正风靡莱茵河西岸的时候 ,年逾花甲的“哥尼斯贝格哲人”康德在其先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义论伦理学。他说 :“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 ,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 ,而不是幸福。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 ,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1他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伦理学说 ,认为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决不是一回事。康德道德哲学的着力处就是如何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人 ,就必须为道德找到一个纯粹的坚实的基础。正如康德所说 :…  相似文献   
75.
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比较预设形而上学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差异。然而,困难在于,我们无法从理论上证明这种差异的存在。而学者们指认出来的差异,要么存在,但不是中西形而上学间的差异或者只是程度差异;要么根本就不存在。又因为形而上学的家族相似解释行不通,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没有所谓的"中国形而上学"。这一结论,不会让我们落入西方中心论的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76.
毛泽东从小就立志“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毛泽东的人生追求与体验,人生行为与结果是统一的。本文从多侧面论证了毛泽东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7.
“意境”或“境界”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其中,“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写境”与“造境”是这一范畴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78.
老子以"有无"境界,对人生实有领域的观照与觉悟,就是"虚静","有无"与"虚静"合一就是老子以境界形态的"有无"思维论证人生领域"无中之有"的"虚静"与"无"之境界的合一,这体现了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特征。王夫之以万物实有为思维起点,以实有形态的"有无",即:"有"与"有中之无"论"虚静",统一"有无"与"虚静"于"有"与"无中之有"的实有境界之中,从而从哲学思维的深度论证了"有无"与"虚静"合一于实有,即"有无"与"虚静"统一于"有"与"有中之无"合一的万物实有。  相似文献   
79.
从外在角度"静观"人的超越本性是传统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传统形而上学把人及其生活世界二重化,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由于二元世界的不可整合最终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向现实生活世界转型,但由于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真存在,因而没有完全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马克思哲学把人还原回其本真生存状态———历史性的生成实践中,站在整个人类学的高度以实践生成思维转向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0.
老子"有无合一"的境界形态哲学思维,在人生社会领域表述为与"柔弱"合一,"有无"与"柔弱"合一是对人生社会领域"无"与"无中之有"统一于"无"之境界的境界形态"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论证。王夫之以实有形态的"有"与"有中之无"合"柔弱"于实有,一方面揭示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虚无"思想根源;另一方面,论证了实有"有无"为思维基础的"有无"与"柔弱"合一于实有之"有"的实有形态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