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发展变化环境下,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缺乏系统性研究,对不同层次生产含义间的整体关联性探讨得不够,对于一些具体的生产范畴缺乏准确的定位,对于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辨析和与现实问题对接的哲学探讨。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对于构建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当代形态、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深化唯物史观研究、树立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22.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实的具体的人"的命题,我国许多学者往往将其等同于历史主义所谓的"被其所处时代的生活决定了的人".事实上,历史主义的这种"如实"说明历史的方法,由于缺乏对现实的超越感,恰恰不能说明人的具体性,这引来了历史神学与海德格尔存在论从另一极端的理论抗争.马克思的理论克服了以上诸方面的缺陷.它不仅使用了与历史主义相似的"真实的抽象"的方法,还按照历史主义所不具备的"人的矛盾生存境遇及其超越"的路向进行探索.因此,尽管马克思的"现实的具体的人"有着与历史主义相似的一面,但更有着历史主义所不具备的另一面--"现实的具体的人"不甘心永远被现实所压抑与束缚,总是力图借助革命的实践去改变现实,实现生存环境与人性质量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323.
《怀念狼》中贾平凹以其在以往文本中早就潜隐的一个母题和视角来缩写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科学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之关系。其中的精神力度与思想持守都寄托了他对人生的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和体悟 ,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24.
通过对王小波形象十年来的接受境遇考察,在"文坛受难者神话"、"知识分子神话"和"中国文化神话"三重意义上,揭示文化场域内各种话语力量对王小波形象的改写企图,特别是"媒体"对"王小波"话语权的篡夺。媒体正是通过对王小波三重形象神话的塑造,人为制造文学消费热点,来实现自我形象的构造和符号消费利润。  相似文献   
325.
一位16岁少女,因感冒引发重病,人还活着,父母却以为她死了,请人把她掩埋,在她即将被活埋之际,幸被人们发现……  相似文献   
326.
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作为一种心理积淀机制,它特指以中国人民的价值实践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利益所在和价值追求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和看法。坚守价值观自信,要有深厚的科学理论根柢、厚重的历史文化根柢、坚实的综合国力根柢、丰厚的人类文明根柢。在当下,鉴于维护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功能、中心地位与主导作用,必须在场反思,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践行度、宽容度以及先进性。  相似文献   
327.
汪树东 《北方论丛》2004,(5):F002-F003
2004年8月10日,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的"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在北国名城哈尔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主要围绕着世纪之交文学面临着大众文化冲击的困境、文学的边缘化、文学在当下世界中的价值与意义、文学在当前世界应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热情甚高,新见迭出,时有鞭辟入里的学术洞见.  相似文献   
328.
教育境遇是特定儿童亲身经见的教育者、教育事、教育形态等构成的流动体,是儿童在教育世界中生存的实景画面与真实状态。儿童生存的主体形态是教育生存境遇,当代我国儿童教育生存境遇不容乐观。教育即“催熟”“追分”“听课”“规训”等不妥理念及其实践样态挤压着儿童的自然成长空间,儿童与教育境遇间的不适感在加深,中国社会期待一种儿童成长本位型教育境遇惠临世间。要创造出这种教育境遇,教育工作者的行动路径应是:呵护儿童“自成长力”,不断发现“真儿童”,构建贴地型教育、暴露式教育、节制性教育,构建教育服务与儿童成长的缓冲区,以及保障“教育空白区”的合法存在。  相似文献   
329.
满足精神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杰恩 《东岳论丛》2005,26(3):27-30
和谐社会是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身心和谐的社会,能否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要受精神方面指标的影响。关注现阶段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困惑,解决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基础。一是处理好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以凝聚人心、整合社会;二是正确认识、处理和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使人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理平衡;三是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四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330.
王妍 《理论界》2024,(1):84-91
汉初选官之法尚未健全,朝廷与藩国同时享有人事权力,人才往中央政府和诸侯封地两个方向流动。环境差异作用于士人心态,便造成其文学创作过程中选材倾向和文体偏好的明显区别。以贾谊、韦孟为代表的“朝廷命官”密切关注时事,谱写出大量反映社会及民生问题的诗、文佳作;以枚乘、邹阳为代表的“藩国宾客”倾力迎合寄主,敷缀出许多讽喻君王或摹物颂圣的文、赋名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