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杜甫《偶题》一诗是杜甫诗法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诗法理论的重要成果。诗中"法自儒家有"一语包含有深刻的诗学内涵及理论与实践意义,过去多以杜甫出自"奉儒之家",祖父审言长于诗来解释,实难成立。作为"诗圣"的杜甫不仅实践了儒家之"道",也对儒家之"法"有自觉的归依与探索。他将诗法的活水源头溯至先秦儒家,为汉魏六朝以来充分发展却备受诟病的形式传统正名定位,从法上肯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并在近体声律形式定型之后,创变出新的声律形式,创造出新的文学典范,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  相似文献   
83.
旧体诗就是今人用唐代及其以前的诗歌形式来写的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讲究声律对偶的近体诗滥觞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至初唐,近体诗的声律趋于成熟、定型和完备。写作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应师承高古学唐诗,但是更要学习唐人既讲声律、又不惟声律的那样一种自由解放的艺术精神。谐或不谐声律,皆以自然随性不刻意为好,切勿因之而束缚了自己的创作灵性,影响了情志的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84.
唐代组诗的声律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盛唐的组诗声律是初创期,杜甫对组诗声律技巧进行了重要拓展;中唐是组诗声律全面发展阶段,元白极大推动组诗声律的发展。晚唐组诗声律技巧的发展以皮陆为代表。  相似文献   
85.
声律和体式在六朝至唐代的诗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六朝到唐代是诗歌声律的形成发展期,尤其在中唐以前,诗人们对于声律的认识有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对于体式的分辨和规范一直在探索之中。即使到明清时代,相关的诗学理论也没有达至完备。杜晓勤《六朝声律和唐诗体格》采用声律的分析统计和归纳法,结合日藏善本的比勘还原及历史文献的考辨,在对社会政治背景的阐发和历代诗学观念的梳理中,对唐代的齐梁体、新乐府体这些争议最多最难以辨清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相关论题从多个角度作出透辟的分析,得出了不少可以作为定论的新见,使声律和体格的内在关系得到了切实清晰的展现。  相似文献   
86.
中国诗学重赋比兴,作为"诗余"的词传承这样一种深刻的隐喻渊源:于词中抒写情与性,创造象与境,更多地融入作者主体意识与理性思辨,声学与艳科构成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邱世友从词调的体构及字音的声调入手探寻词的声律,指出声律是词化的重要本质,声律及其组合变化以及声调组合变化所构成的扬抑格和抑扬格,均以不同声象呈示心象,体现"立象以尽意"的艺术特质与审美意义.以邱世友声律论为参照进行词学声学研究,可助益于当下词学研究与词作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87.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 ,虽然与音乐关系密切 ,并与乐府诗一样可称为音乐文学 ,但其与乐府诗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平仄声律 ,是词体最本质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表象。它的存在 ,决定了词既不起源于民间 ,又不起源于六朝文人乐府 ,而只能起源于对平仄声律运用自如的中唐诗客。现存《全唐诗》中的全部“初盛唐词” ,均为乐歌与声诗 ,而不能称之为“词”。形成于大历时期的“湖州词派”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词学流派 ,对促进中晚唐以及五代文人词的兴盛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88.
诗格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之一。诗格批评既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是非常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唐代诗格探讨体式规范、声律、对偶等艺术创作技巧,表现出对文学形式之美的追求。本文仅拟对初盛唐诗格的历史流变与意义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9.
声律定型的情况下,传统汉语诗人为了让诗句合律而不得已调整句法,这举措所带来的诗歌句式的多样化和语言的陌生化有时竟反而使诗意表达避免了直白浅露而显得深婉曲折、耐人寻味。这一创作方法被清代冒春荣概括为"句法就声律",成为传统汉诗宝贵的创作经验。这一传统经验对古诗今译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出于节奏表现需要的一些反语法规范的语言结构的运用、反修辞逻辑的谬理拟态化句子成分的组合,以及超文本的意象稀释、意味点化等等,在今译古诗时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诗意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0.
南齐武帝永明年间,王融等人提出声律论,此理论不仅对诗歌创作造成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延续到骈赋、骈文的创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骈文形式要素走向定型。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永明以后的骈文对形式特征的讲究更加严格,对偶更工整精致,用典更繁密贴切,词藻更华美,声律更严密。骈文发展到王融时,已经初步体现出成熟期骈文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