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浙西词派发展至末期日趋衰微,渐为词坛所不满。嘉庆年间,先后有两个词人群体对浙西末流进行了批驳与纠正。常州张惠言注重词之内容,强调比兴寄托,意内言外,从而形成常州派;以戈载为首的吴中七子则从词之外在艺术形式入手,形成了与浙西、常州二派不同的声律派。本文从乾嘉学风的浸润、地域家族文化的熏染、词史风会等方面探讨其形成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92.
沈约以其声律论(四声八病说)不仅仅表现在声律等诗歌的形式上.诗歌的声、韵、调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字音三要素声、韵、调在自身组合中所显现出了音乐特色和感情特色:诗歌是有感的"乐音"规则排列成与感情的律动相谐调的流美的"乐章".文章认为,声律论从对诗歌声与情运动规则的角度,体现了沈约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3.
王船山非常重视声律对形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作用,但他认为“律不可以死法求”,格律诗的平仄律更是不可过于拘泥,而应“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这一思想是对明代诗学复古思潮中格调论的批判。体现了古典诗学向传统的情志论的回归。  相似文献   
94.
何逊作为“永明体”诗歌的创作者,重视诗歌声律,尝试不同声律模式的运用,积极推动诗歌的格律化进程。利用现代诗律学知识,对何逊诗歌声律模式进行探索,能明确何逊于格律化进程的作用与意义,亦能对“永明体”诗歌的声律本质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5.
本文主要阐述了著名词人秦观的词作在北宋诗人之词向词人之词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了秦观词既远祖温 (庭筠 )、韦 (庄 ) ,又兼取诗质 ,他对词质的这一拓新 ,促进了北宋词最终向最高品位的词人之词的转捩  相似文献   
96.
从诗歌史看"八种韵",其名分、来历不尽相同。同音韵,《八种韵》作者未视作押韵形式;叠韵之韵、叠连韵、重字韵和交锁韵,是《八种韵》作者在没有作品实例依傍的条件下,根据汉语声韵特点而创制的韵式;连韵、转韵和掷韵三种,才是诗史实例的归纳和总结。从"八种韵"可以看到,汉语诗歌韵式的发展一直持续到了中唐,而较之现有的认识,起于六朝的声律理论,以及盛唐以后的诗学,内容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97.
诗言志说是中华民族关于诗学理论的最早经典论述。它应是我国初期诗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初始艺术理论中具有相对独立性。诗言志第一次揭示了诗的独特的艺术性格,对研究诗的本质特征,诗文化环境,中国诗歌的音乐性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先导性意义。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代代相因的有关论述却将这一理论思想的深刻性和准确性给淹没了。本文正是针对以往理论研究的缺陷,而展开对诗言志的重新探讨的。  相似文献   
98.
"口头诗学"立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程式化"演述,将声韵视为口头文本研究的基点。彝族口头文学的声教传统注重声韵在口头和书面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彝诗韵文的声韵规律主要体现在"声"与"音"的意义关联上,彝语传统的构词特征也是建立彝族民间口头诗歌韵律图式的语言学前  相似文献   
99.
高楝在<唐诗正声>里标举的"声律纯完",是对盛唐诗歌美学特质的提炼,他以此来衡量、筛选唐诗,排除绮靡之音和奇崛之调,讲究圆融浑然的声调之美,从而确立了有明一代"诗必盛唐"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0.
文人词体有其独特的声律规范,这种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文人对词体艺术性要求的提高,文人词声律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最初,词律从模仿近体诗律开始发展,形成了一批音节平仄递用、小句平仄相对的声律固定词调,以规范词人的创作。随后,文人词体又因付诸演唱、配合音乐旋律的要求,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近体诗律。最后,由于一些通晓乐理之文人试图改变文字的从属地位,而采取"率意为长短句"后"协以律"的创作方法,令一些自度曲在声律上重新回归了传统近体诗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