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8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1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48篇 |
人才学 | 26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277篇 |
理论方法论 | 67篇 |
综合类 | 935篇 |
社会学 | 154篇 |
统计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68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127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106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赵黎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2):111-121
传统中国抒情诗一向被称为“乐诗”,古典诗学解释学也素有“以声解诗”的传统,然而由于口语白话诗的兴起、西洋诗的渗入及重义轻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传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冲击之下遭遇了“断裂”的命运,因此,如何重建新诗的声音解释学成为摆在新诗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现代诗论家的探索告诉我们,借助于传统诗学资源,至少可以从“以声观志”、“因声寻义”、“同调同感”、“缘声入神”以及新诗解释的戏剧化等若干层面,重构现代诗学的“声解”体系。 相似文献
62.
梁健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4,(2):70-74
SHMJ: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接触到"岩彩"绘画?梁健:一直以来我都在画"水墨",记得在天津美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临摹"敦煌壁画"的课程,2008年我就和几个同学来到敦煌考察了半个月时间,当在现场观看"敦煌壁画"的一刹那我就被彻底打动了。以前接触"敦煌壁画"是在画册、媒体、文艺作品中,当真正融入到现场去感受它特别震撼。 相似文献
63.
孙敏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
庄子标举的“流光其声”境界,既是他意想中宇宙人生的完美表征,亦可视为对未来整个美学时代诗意的期盼和预言。“流”是艺术之流,是“韵”的节奏和旋律,是艺术生命流动、运行的审美状态,是自由流畅的线性运动和回环往复的生命韵律;“光”是艺术之光,是“韵”的音色和音调,是艺术生命流动、运行的审美属性,也是宇宙自然与审美主体心性相映发的光辉与光明。庄子由此构成了他心中和笔下、艺术与人生通体透明的宇宙。 相似文献
64.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照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6):638-640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视和弘扬审美主体能动作用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5.
石蔚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5):108-112
文章通过对我国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声无哀乐论》中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与情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论述,结合我国音乐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做了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66.
67.
68.
水彩画兴起并初步形成于15世纪末的欧洲,在17—18世纪英国艺术家们的努力下成为独立画种。中国的水彩画艺术由西方国家传入,在传教、教学、商业宣传中得到传播与发展,并在与中国画的结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广雅疏证》因声证义的过程,往往就是揭示同源词的过程。作者确认同源词的主要根据是声纽。扩充于《广雅》之外的同源词揭示往往具有词族研究的性质。对于同源词的揭示,是《广雅疏证》为现代语言科学的建立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0.
吴根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15-118
汉朝的建立和五行学说的风行,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力图找到宇宙论的根据,从而形成《白虎通》的音乐论体系;而《淮南子》则承庄子而采儒家及五行思想,却难以弥合其中的缝隙。汉朝的灭亡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中断了儒道两家音乐论以政教为鹄的取向。于是在玄学大兴的背景下,嵇康以道家音乐论为基础,改造了《乐记》以“乐”为核心的儒家音乐论,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声”为核心的新的音乐美学,实现了音乐美学的独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