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46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6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508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711.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出了复共线影响点的核主成分诊断以及剔除准则.数值试验表明,利用核主成分分析方法诊断剔除复共线影响点比用主成分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712.
虽然经典聚类算法能够有效地处理维度较低的数据对象,但随着维度的增加,算法的性能和效率就会明显下降.本文在对数据对象间的最大距离和平均距离随维数增加的变化趋势实验基础上,对聚类算法的聚类精度随数据对象维度增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利用复相关系数的倒数对属性进行加权,提出了利用复相关系数倒数阈值实现降维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13.
李洁 《现代交际》2011,(1):26-27
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体现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同样,一部译作在语言文化、作品风格以及思想内涵上也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本文以《简.爱》两个译本为例,欲从西方诗学中历史性的角度来阐明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14.
罗发瑞 《老友》2010,(2):61-61
《老友》专家门诊:我近几年来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速,伴差异性传导阻滞,但复律后每次心电图都正常。现在无论有无诱因都会不定时发病,有时一个星期一次,有时一  相似文献   
715.
《复社研究》由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丁国祥副教授著,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全书50余万字,是国内研究复社的第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716.
【正】在近日的媒体报道中,在印度洋斯里兰卡附近海域,一头蓝鲸尾柄上被撞出一个巨大的伤口,脊椎断裂,不幸死亡。分析原因可能是,这头可怜的蓝鲸一时疏忽,在航道上打瞌睡遭到货船撞击。看到巨大的蓝鲸尸体漂浮在大海,难免令人唏嘘不已。这头蓝鲸的发现者是一位名为Tony Wu的潜水员,当时,他潜入水中为这头蓝鲸拍摄了一系列照片。据...  相似文献   
717.
旧中国,皇粮国税亘古不变。农民种地,只知纳税,而不知多如牛毛、层层叠叠的税单是他们滴血的符号。本文通过舟山博馆所保存的清代各种地税单据的个案剖析,概述了舟山定海于清一代赋税施行的历史状况,从而使人们对旧时代社会剥削的本质有了更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18.
复社贰臣的身份危机因社会污名和前后身份的巨大反差而引发。复社贰臣对前代贰臣进行吟咏实际上是在寻找原型,以固化主体身份。在私人场合,好用伍子胥式原型,以示不死与再仕的积极意义;而在官方场合则舍弃了复仇意象,选用魏征式原型。隐士主题显示复社贰臣实无意归隐,"遗民向往"不过是缓解失节压力的一种手段,二者的矛盾暴露了贰臣对本群体身份的消极认同。江南主题表明复社贰臣具有双重政治身份认同,并在不同情境下显现。有些贰臣的清人身份认同并不与仕清时间一致,而是有所延后。明人身份认同比较牢固,始终难以完全抹煞,但却带有贰臣特色,表现为归属感的缺失。咏史怀古作品所体现出的身份感与咏史外作品中的身份感互为补充,但若细加考辨,发现前者更为真实、隐曲。  相似文献   
719.
基于海德格尔的对话哲学以及巴赫金对话哲学中的复调理论来研究《野草》,会发现《野草》(特别是《影的告别》《过客》《死火》《墓碣文》等篇目)具有强烈的"对话性"以及其因此而包含的含混性和丰富的阐释性。本文试图对《野草》对话性艺术构思的本身特征加以定位,纠正此前相关研究的误读,关注《野草》对话性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7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