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19篇 |
免费 | 582篇 |
国内免费 | 13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26篇 |
劳动科学 | 24篇 |
民族学 | 163篇 |
人才学 | 269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7720篇 |
理论方法论 | 1498篇 |
综合类 | 10326篇 |
社会学 | 639篇 |
统计学 | 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6篇 |
2023年 | 303篇 |
2022年 | 298篇 |
2021年 | 376篇 |
2020年 | 378篇 |
2019年 | 359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248篇 |
2016年 | 309篇 |
2015年 | 564篇 |
2014年 | 1128篇 |
2013年 | 951篇 |
2012年 | 1370篇 |
2011年 | 1410篇 |
2010年 | 1317篇 |
2009年 | 1423篇 |
2008年 | 1690篇 |
2007年 | 1314篇 |
2006年 | 1283篇 |
2005年 | 1184篇 |
2004年 | 1156篇 |
2003年 | 1014篇 |
2002年 | 841篇 |
2001年 | 699篇 |
2000年 | 538篇 |
1999年 | 291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10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家长教育权的实现对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作用重大.然而长期以来,在“学校本位”的教育格局中,家长教育权存在缺失现象.导致家长教育权缺失的原因多种多样,其根源可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天地君亲师”这一传统文化模式的产物在教育领域中“蚕食”了家长教育权.家长教育权要尽快回归,其指南是构建新型中国文化模式,路径是重塑“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包括重新审视和重视家庭教育的独立性价值、加强家校(社)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强化家长教育权的政策与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92.
共生哲学是关于共生的哲学理论,旨在对共生现象进行哲学概括和把握,并从共生视角对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实践论、发展论等若干重要命题进行审视与阐释。共生哲学的本体是共生关系,关系是实在的,主体间性的本质是共生;共生价值论坚持价值的属性说与关系性的统一,坚持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倡导建立共生的价值观;共生方法论明确了方法的中介性质,提出了共生哲学的关系思维方法、整体论方法与有机论方法;共生实践论主张实践是人的"类"实践,是"现实生活"的实践,是"关系"中的实践,实践具有共生性;共生发展论坚持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当代与后代的统一,主张共生共荣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3.
当前,如何从哲学视域反思和解答利益差别和贫富差距问题而达到利益和谐,在实践上成为我国走向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关键,理论上成为推动哲学自身创新的契机。为此,新的哲学反思应当深化三重维度:(1)实践哲学维度,即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相适应,既反对任何从某种抽象观念或者原则出发、超越社会阶段和基本国情的唯心主义空想,又要在“改变世界”中积极引导历史建构;(2)历史发展和过程思维的维度,利益和谐、公平正义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其实现方式、实现程度必须与发展主题、历史基础相一致;(3)以和谐为宗旨的历史辩证法的维度,科学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矛盾的新特点,致力探索进行合理调控的独特路径与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994.
《中庸》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纲。《中庸》从形上之道的角度系统总结儒家政治思想,天道“中和”,是其核心政治价值;人道“诚明”,是对政治主体的规范;政道“位育”,是其社会理想。将天道、人道、政道融会贯通,载道以入政,修德以化政,力行以成政,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人治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995.
启蒙时期的政治理性开启了近代政治理性主义的先河。以往的研究尚未从政治哲学高度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理性进行过整体把握。如何从政治哲学视角把握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乃是当今政治哲学研究的一大课题。挖掘启蒙时期的理性及其与当代政治哲学发展之间的关联,对于推进这一学科的系统化建设和评判现实的政治合理性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96.
997.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高扬的哲学对宗教的批判和哲学的拯救行动是其整个理论大厦的原始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仅通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来阐发自我意识哲学,更是通过慷慨激昂地宣扬自我意识哲学与大众宗教的对立、细致入微地解读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以及逻辑缜密地阐明哲学的现实化与世界化,彰显出了深刻鲜明的宗教批判精神与追求人类自由的崇高责任。深入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宗教批判思想,有助于厘清人的解放理想得以形成的起点。 相似文献
998.
人的自我理解,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内容。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直至近代,对人的考察集中体现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即以下定义的方式来理解人。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特征,以形而上学把握人,必然导致人的物化,即把人理解为现成存在者。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将人从形而上学中解救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超越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将形而上学现成性解释原则转变为后形而上学的生成性解释原则,进而揭示了人特有的生存本性,实现了后形而上学视域下人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999.
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或误读.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理解或解读为“改变世界”,过分强调、夸大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性质,不仅是对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割裂,而且在现实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反思和总结了二十年前实践标准大讨论以来相关学说的发展,分析了实践标准理论从真理论向价值论、规范论,从认识论向社会历史观,从科学哲学向人学哲学的广泛扩展,从而论证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贯通性地位。文章指出:实践标准的这一地位证明,科学实践论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