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418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新目标、新内容以及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多功能经营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的耦合性,共同决定着我国可以利用农业多功能经营发展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2.
《朱子语类辑略》含介词标记差比句甸式丰富.有介词标记“于”“如”“似”“比”.各句式使用范围和频率的不同,反映了《朱子语类辑略》差比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3.
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在Tyler和Evans提出的原则性多义模式的理论框架下,以above和over为考察对象,揭示中国学生二语空间语义习得的认知特性,研究结果是:中国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空间性多义网络所有义项,核心义项的掌握好于其他义项;同时,来自母语空间概念的认知体系对英语空间语义的习得有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讨论,考察了本族语者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中的15个常用介词的特点。分析表明,中国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介词的总体频次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超用、少用了一些介词。在对CLEC的五个子语料库和Brown语料库的对比中,笔者发现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问题,高级学习者对介词的应用更接近本族语者等。  相似文献   
105.
凡是受事宾语均可前移与"把"类介词构成介词短语而生成受事介词短语蕴含句,这受事宾语的前移存在有整体移位与分裂移位两种类型.在受事介词短语蕴含句中,其述谓成分具有[+有界]语义特征,谓核动词具有[+致使]功能和[+实现/完成]体意义;受事则具有[+有界]特征和[+定指]功能;其句法主语一般由"施事、当事"或"涉事、工具、材料、处所"语义成分充当,句法宾语则由"数量、处所、结果"语义成分充当.  相似文献   
106.
文章以英语作为参照,从形式、功能和认知的角度出发,对汉语“LP+VP+NP”存在句句型中的句首方位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方位词进行了界定,确定了方位结构的语法属性;对句首方位结构的语法功能作了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句首方位结构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7.
剑一 《新少年》2009,(1):20-21
一个雪花纷飞的中午,铁岭市清河小学五·三中队的告示板上写出了一条通知: 今天下午3点,本中队在多功能教室开展活动。内容:参观“司令部”:请全体队员出席。  相似文献   
108.
找姐姐借钱     
8岁的时候,我特别想要一条多功能侦察带。它有一架可以暗中见物的折叠式望远镜,还有一支隐形墨水笔、—个声音倒频器、—套指纹密码、—个放大器和一个解码器。所有这些东西都连在一条闪亮的黑色塑料带上。我就想有一条这样的带子。  相似文献   
109.
从焦点理论出发,通过在最小对立对儿中鉴别工具短语"以"字介词结构前置和后置的功能和意义差别,以"易之以羊"和"以羊易之"为突破口,证明:"以"字介词结构前置时表"方式",后置时表"完成";"以"字结构的前置与"完成"语义标记的演进密切相关,而中古时期的相关语言现象验证了这一观点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0.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人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人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