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王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5):82-86
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诗人从未停止过对理想世界的渴求.在济慈的<夜莺颂>和爱伦*坡的<乌鸦>这两首咏鸟名篇中,诗人都想借助鸟儿的歌声,避开现世烦忧,到美的世界中寻找精神家园.但两位诗人对理想乐土的理解不同<夜莺颂>中,诗人诠释了一个充满和谐之美的世界;<乌鸦>中描绘了一个幽怨悲怆之境.两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也不尽相同济慈的<夜莺颂>有如天庭雅韵,婉转悠长;而爱伦*坡的<乌鸦>恰似鬼域悲音,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12.
李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77-80
方之中创办的《夜莺”月刊,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中的重要阵地之一。它围绕抗日救亡的主旋律,倡导“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反对“国防文学”,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新闻史上的两桩著名公案:“盘肠大战”和“狄克批判”。方之中在鲁迅的支持下,组织了强大的作者阵容,将进步的文化主张完整地表达出来,为左翼文学的抗日救亡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生存的世俗与唯美的追求——浅析王尔德《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精髓,他运用多种体裁的创作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不被人们重视的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的分析中,探究他的唯美主义的特征,认为在这篇童话作品中,王尔德通过虚构的故事和幻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假、丑、恶的鞭挞。同时,也将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5.
16.
余小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
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童话作品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辞藻丰丽,画面唯美,得到多种艺术化的阐释.上世纪初以来,不少知名中国学者将其翻译为汉语,其中最为著名的巴金译本和林徽因译本在译词句段和其艺术意境方面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形似与神似,前者紧扣词句段,实现了语言上的形似,但缺乏唯美的艺术气质;后者在实现总体形似的基础上,设想当时语境,使用了文言词,增加了少量的词句段,改变某些句式,似乎偏离源文本的某些面貌,却达到了与原作最大的神似;究其成因,译者自身创作的艺术风格,翻译活动的背景和动机,以及翻译所采取的策略这些要素与译文的效果息息相关,同时林译本证明形似和神似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文化价值由“政治-道德-教化”型向“经济-利益-消费”型的转变.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市场形成的过程中高歌猛进,扮演起这个时代文化英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约翰·济慈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领域的杰出代表,“消极感受力”是他提出的独特美学思想,对其诗歌创作实践影响颇大,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文章主要论述了“消极感受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成因,并以《夜莺颂》中的意象运用为范例,分析和探讨了“消极感受力”思想在本诗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刘翔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
约翰·济慈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着死亡与痛苦的折磨.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使这位天赋异禀的诗人只能寄情于诗歌创作.诗人借助“消极能力”表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其创作的《夜莺颂》便产生了一种含糊不定的状态,进而解构了物与我,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物我合一,生死相融的和谐状态能够使灵魂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能够超越时空的束缚使生命得到永生.《夜莺颂》虽是一首暗含强烈死亡意味的作品,但物与我,生与死这些看似对立的生命状态却相互交织融合,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相似文献
20.
苏孝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30-232
林徽因因其卓越的建筑才能、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其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三段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作为20世纪中国的才女。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的作品及成果,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几乎各个领域她都有涉猎。学术界对林徽因的研究从建筑到文学不一而足。但是.很少人知道林徽因还是一位出色的译者。尽管如此,截至目前为止翻译界对林徽因的翻译活动研究地少之又少.现有的研究多是以林译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原著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为研究对象.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本文拟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这一新视角出发,探讨分析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者是如何影响林译《夜莺与玫瑰》的整个翻译活动的,以期为林徽因译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