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231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186篇
人才学   93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1197篇
理论方法论   240篇
综合类   2479篇
社会学   258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412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21.
《墨子》城守各篇历来被研究者视为难度很大的作品。孙诒让《墨子间诂》曾对此下了很大功夫,但仍然感到研读十分困难,因而不免出错。依靠新近出土的文物尤其是秦汉竹简,不少疑难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422.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文学教育,呈现出很不一样的样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制造了不少内在与外在的"流离",也同样衍生出若干新的"归属"。选择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这三所华人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大学,讨论各自中文系(及其教员)的文化立场、教学宗旨、课程设置与知识建构,或可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流离与归属"。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给两岸三地的学术生态和文学教育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北大、台大、港中大三校的中文系形成了各自的"底色",但晚清以来开启的现代中国大学之道并未中断。  相似文献   
423.
游牧和农耕是东亚地区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由此而形成了游牧和农耕两大族群,而这两大族群之间的互动是推动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单一民族国家理论不能够对这两大族群的互动给予科学的解释,将其纳入到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似乎更客观.  相似文献   
424.
宋元复古类正字专书根据大徐本《说文》规范字形,其中一些释义、析形源于《说文》.《说文》在传抄之中出现一些讹误.文章以陈昌治刻本《说文》为蓝本,比堪宋元复古类正字专书以及其他文献异文,列举部分讹误并加以匡正.  相似文献   
425.
本文所选专有名词是以Kahar Barat刊布的回鹘文《玄奘传》第九、十卷为基础,对回鹘文专有名词的翻译进行了分类,并将其与汉文本原文进行对照,探讨了回鹘文《玄奘传》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426.
谢丽萍  郭台辉 《文史哲》2022,(3):154-164+168
近代中国政治身份的观念构建,可以通过与“民”相关的概念集群来考察。既定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主要基于外来观念框架,只关注“国民/公民”作为政治身份构建的基本概念;而“天民”作为本土性的身份概念,更富有传统伦理层面的基础性意义,为晚清士人熟知却被后人所忽略。其实,在康有为对“大同至公”理念的论述中,“天民”与“国民/公民”只是同一身份观念的不同表述,天民观念以男女夫妇为逻辑起点,依照人伦秩序逐层展开“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讨论:“独立”运用于“人道”语境,并非论及个体理性,而是重申合乎公理的“人欲”;“平等”运用于“人伦”语境,并非讨论自然权利,而是抹平等级差异的家国天下关系重构,由此呈现的逻辑顺位是,“民”首先是道德主体,其次才是政治主体。以康有为的“天民”论述为中心,回到晚清政治反思与伦理重塑的问题域,发见近代政治身份观念构建过程中的伦理基础,及其在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自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427.
自孔子创立儒学之始,时至今日,儒学始终发挥着它的政治功用。在民族关系领域,儒学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较多地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征服特性。儒学在促成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不断完善发展了自身。  相似文献   
428.
李银超 《殷都学刊》2007,(1):155-156
“文章”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在我国古代一直居于文坛正统,“五四”以来,“文学”逐渐霸主文坛,“文章”只在与“文本”同义的时候才被使用。这种混乱情况不禁让我们想到这样一句话:创造力在完成任务之后借着惯性成为一种破坏的  相似文献   
429.
距今一千三百年左右,东北的古老民族族之一部———粟末(原生活在松花江流域,古时松花江称涑沫———粟末水)南迁营州(辽西)。在唐王朝与高丽战争之后,同高丽的遗民一起,在其首领大祚荣率领下,渡辽水越白山,迁徙至松花江和牡丹江上游地区,即如《旧唐书·渤海传》所载:“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弁山,筑城以居之。”“祚荣骁勇,善用兵,之众及高丽余烬,稍之归之。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圣历”是武则天最后一个年号,时当公元698年。大祚荣之所以建国曰“振”,系因其父乞乞仲象曾被武则天封为“震国公”,“…  相似文献   
430.
千百年来 ,学术界对于屈原《天问》“受礼天下 ,又使至代之”一句诗一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在分析各家得失、考察《天问》文例的基础上 ,提出了“至”为“隹”(谁 )之误字的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