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29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51.
152.
元朝是辽宋夏金之后统一多民族中国又一个大一统政权,元朝为了对疆域内各民族进行有效的治理,以大一统作为国家建设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强调以"汉法治国",通过一系列祭祀活动来表达"天下一家"的民族思想,摒弃"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通过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来淡化"华夷"二元对立,上述与大一统实践有关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3.
阎锡山是一个异数。一个本地人统治一个省近四十年,只有在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出现,任何大一统的王朝或政权绝无可能。历史给了阎锡山一个机会。山西省是民国时期的“模范省”,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对阎锡山治晋作过评价:“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  相似文献   
154.
自秦汉以来,大一统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轴。近代以来,大一统国家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统领着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在这一进程中使自身通过再造而得到承续。一百多年来,人们环绕着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还是汉民族单一民族国家、建立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建立新的集权制国家还是三权分立的分权制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还是广泛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建立一党制或以党治国的国家还是两党制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国家、建立继续以家国共同体为本位的国家还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国家、建立实行精英主义精英治国的国家还是坚持草根主义草根治国的国家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展开了异常激烈的反复争论,并通过色彩斑斓的各种实践论证和检验他们的主张。20世纪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在走过非常曲折的道路,总结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后,终于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对于大一统国家体制如何承续又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而变革与再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55.
本文以中央与地方关系为视角研究了羁縻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异同。在区分羁縻制与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羁縻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是否存在历史上的源流关系。虽然羁縻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存在历史上直接的源流关系,但大一统的传统思想、解决多民族关系问题使二者有了一定的共同话语。  相似文献   
156.
尽管在朱元璋的蒙古观中仍然宣扬蒙汉有别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传统的天命观,但同时强调“华夷一家”、汉蒙共处.总体而言,朱元璋的蒙古观是宋辽金元特别是元朝大一统之后中原农耕民族民族观的反映,也是十四世纪中国民族观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7.
认同华夏与中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中华大一统文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使如南北朝纷争割据的各政权也以争夺中华文化正统为荣,这正是隋唐得以实现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文化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和趋势,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对文化中国的坚守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武则天是初唐时期文化中国的一个特殊文化符号。她适应南北朝以来文化中国大一统认同的潮流,以《周礼》为号召,推动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促进多元一脉的民族文化国家的发展,提升大一统的国家形象,继承有唐“以文治天下”的传统,亲撰《臣轨》,倡导“以道德化天下”,在中国官德教化史上留下了靓丽的一笔。她为文化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8.
周文玖 《河北学刊》2005,25(3):82-8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遭到自近代以来 最严重的亡国灭种之危险,在这个空前的民族灾难面 前,中华民族开展了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艰苦卓绝 的抗日战争,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取得了近百 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彻底的胜利,再次显示出 中华民族凝聚向心、反对外来侵略的巨大力量,为实 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 一、民族危难与两党共祭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 西省黄陵县城北一公里处的桥山之巅。黄帝是我国 远古时期历史传说中的伟大人物。《史记》开篇《五 帝本纪)之“五帝”,以黄帝居首。几千年来,…  相似文献   
159.
秦汉之际的风云变幻、政权更替,历来备受论者关注。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历史,每每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与结论。笔者试图从现代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秦汉之际的政权变更尤其是汉王朝的兴起,希望能从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迪。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汉之兴起极大地得益于它满足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心理的需要:民众基于对宽仁之政的期待的大一统信念;与之并存的忠于"父母之国"的心理与和对分封制的怀念;以及士与平民阶层的功业需求。  相似文献   
160.
董仲舒政治哲学阐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政治与神学政治相结合的二元政治观,“大一统”的政治法则,“德主刑辅”、“经”“权”配合、“常”“变”相融的中和政治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政治发展观和以整体直观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是董仲舒政治哲学的五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