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29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91.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政治原则,而董仲舒却从哲学的深层为其寻找最高、最权威的存在根据。为了维护大一统,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变而有常”、“德主刑辅”、“统一思想”等一整套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无借鉴意义的治国方略,并使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2.
多年来,对幽默范畴的界定一直有争议,各执其词。本人拟建立一个"大一统幽默观"来解决这个问题,即把所有有幽默成分和性质的现象纳入幽默的范畴,就叫做大一统幽默观的幽默范畴。要建立大一统幽默观,首先要确定的问题就是范畴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力图解决在幽默"边缘"上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些现象,如笑话、讽刺、滑稽、...  相似文献   
193.
董仲舒是以法家改造儒学,还是以儒学改造法家,关系到对儒学基本性质的认定.文章以为,儒学实现同政权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是以确认皇权的独尊为前提的.既然如此,董仲舒当然是以法家的精神改造儒学,而不是什么将先秦原典儒学的基本精神,移植到法家政刑体制内,进行了"转化性的创造",使之成为这一体制的灵魂和基石.  相似文献   
194.
李珍 《学习与探索》2007,(4):213-216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5.
马渭源 《金陵瞭望》2008,(11):75-76
在明朝以前,中国历代大一统帝国都毫不例外地定都在北方的关中或中原地区。那大明帝国有为何定都南京呢?  相似文献   
196.
欧洲文明是建立在小规模多元体相互竞争基础上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是大一统的以安分教制为基础的非竞争性文明。后者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虽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形成对前资本主义西方的优势,但这种砖墙式的帝国结构.与西方文明的类生物细胞体的多元结构相比.缺乏面对环境挑战的适应力与微观试错的变异能力。这就导致了它既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在近代也无力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日本作为东方国家应对西方挑战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关键在于其结构内部具有类似于西方的多元性、分散性、竞争性的特点。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就在于。在政治威权体制的推动下。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小规模、多元性、自主性与流动性相结合而形成的竞争机制,在中年大地上得以形成。这一转型的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7.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中华民族关于社会格局及其条件的认识 ,内容包括关于自然、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看法 ,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思想文化原因。大一统思想不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内质也会为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以至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8.
李文洁 《求是学刊》2002,29(3):94-98
汉代大一统政权的建立 ,使得战国时激扬的主体精神难以再现 ,士人因此产生“不遇”之感。士人在解释“不遇”处境的同时 ,试图重新体认并适应外在环境。基于不同的时势和对自身处境的不同认识 ,士人先后尝试了几种可能的立身方式。这一过程中士人角色意识的转换 ,显示出由策士到文章之士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9.
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春秋公羊文谥例》等著述,在《公羊》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与意义,不仅仅表现为其使《公羊》基本理论体系变得系统与完整,而且也体现为何休本人对《公羊》学说的改造与丰富,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色。尤其是他根据《公羊》旧义充实“大一统”政治理论和“三世说”历史哲学的内涵,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维护统一、从事改良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封建社会的持续发展阶段,人们更注意何休学说中“尊王”、“大一统”的政治观点。而到了封建社会崩溃的前夜,人们的兴趣重点便转移到借鉴何休学说中的“张三世”历史哲学上来了。以此为依据,人们宣传维新改良的主张,指导社会变革的实践,于是出现了那场震憾整个晚清社会的戊戌变法  相似文献   
200.
儒学制度化是中国历史上理论与政治权力互动的产物.它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情结,是古代士人和封建帝王在文化选择上的契合.它所促成的儒学主流地位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广大,培育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社会教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