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29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赫连勃勃是大夏国的创建者.在史籍中赫连勃勃最为鲜明的形象是嗜杀冷血的暴君,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研究,如果我们不考虑时事而轻易得出结论,于人物而言太过单薄,于赫连勃勃而言也有失公允.铁弗匈奴遭到拓跋鲜卑重创以后,赫连勃勃逃亡后秦,周旋干多事之秋的混战时代,最终成就了大夏国一时的辉煌.因此,在赫连勃勃身上必然有更鲜活、更复杂、更具内涵的品质存在.  相似文献   
232.
233.
中国传统的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性,认为整体是个体的母体,整体先于并且高于个体,但后来从强调整体性走向了强调一统性的极端。传统整体观念主张个体融入整体,而融入的目的是要个人通过融入整体而获得社会性,成为真正的人。传统价值观强调整体性为的是构建就人类而言的整体(家庭、国家、天下),使个体意识到整体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整体之中。它主张个体要融入整体有其合理性,反映了人社会化的必然性,而且主张个体与整体相融合并不就是主张“大一统”,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并不相同。即便是对于“大一统”的观念,我们今天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234.
235.
236.
[摘要]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并将之发展成为非常适合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政治学说,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实现了先秦儒学从思想学说到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转变,整个社会儒学化氛围越来越浓厚。随着儒学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儒家倡导和主张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奉和信守的政治理念,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华大地“五方之民”所共同维护。从这个角度而言,西汉时期的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正式确立和发展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37.
典线 《今日南国》2014,(11):25-25
纵览中国历史,但凡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针锋相对,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不卑不亢,绵里藏针,表面上给了“天朝”面子,实际却暗藏“奉陪到底”的强硬.  相似文献   
238.
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认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特点的有力工具,但"多元一体格局"的概括在直观上略偏于静态的结构性描述。可用"中华民族的多元化一模式"来进一步概括和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化规律,即由分散的多元族类群体通过自然演进、螺旋上升而不断走向统一族类共同体的演化模式。从历史参与主体的广泛而多元,演化方向始终走向统一,演化速度的自然渐进,演化节奏的周期螺旋上升等方面,可对这种演化模式的宏观特点进行观察和归纳,进一步了解深具其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为全球化时代认识和处理不同人类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9.
清代早期云南方志中的"土司"等志,在体例上虽与明代有所不同,而设类定目之旨趣,仍沿袭明代"羁縻志",只以"华夷"二分视之。乾隆之后,道光《云南通志稿》所定"南蛮"等目,虽羁縻之意不变,但对"內夷"、"外夷"、"土司"、"四裔"等却有明显区分,体现的是清中期以来关于"大一统"和"华夷之辨"等一系列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240.
封建建构覆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已不如大一统模式能更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自大一统建构始终,亦从未能将已有之经济状况作纵深廓变,原因是具体实权的载体(主要是君王),同时亦承载着抽象因素,即天命、神授和德垂天下。具体与抽象的混和使其面对社会经济变化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跟进操作,同时使对其的革变难以着手。现代国家权力从抽象因素剥离并制度化,亦逐渐规范,从而能客观、具体体知民间经济,而非主观臆断。中外现代国家建构形成的始基不同,过程各异,结果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