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3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6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117篇 |
人才学 | 9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10篇 |
理论方法论 | 57篇 |
综合类 | 581篇 |
社会学 | 102篇 |
统计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75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韩隆福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68-72
常德澧县在六千年前已形成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城头山古城,至少在春秋后期常德的中心城市已移向沅水流域,前523年楚平王在西郊白马湖畔所筑的采菱城是常德最早的古城,并在实际上起着楚国陪都的作用.隋代樊子盖因善卷改枉山为德山,决定了德山、常德的名称内涵.发展至明清的砖城,常德城又在改革开放的德治中获得了飞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2.
马丹丹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5):110-116
迷狂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有三重含义:自反性;回归社会的关怀;许愿一还愿的仪式环境。正是依托家户的信仰基础,迷狂的物质性、功能性以及自反性得以可能,现实的复杂性无疑对等级的超越有进一步的延伸。 相似文献
103.
刘亚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2)
神圣是宗教学、民族学、哲学界的经典论题.在"朝圣"一词不断整合本土"绕境"、"转山"等词汇时,本土活动的呈现与论述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以丹巴藏族转山活动为例,描述和探讨了转山背后的神圣性及其相关联的国家力量,并由此分析了墨尔多山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4.
曹卫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6-11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城市,城头山古城的规划遵循着古老的天人合一哲理,体现着华夏民族智慧,在城市定位、空间布局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城市定位比较全面、合理;其空间布局方位明确、主次分明、功能分区相互协调。城头山古城规划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具有无可置疑的启迪意义:在城镇定位规划方面,既从历史与实际出发,又着眼于长远发展;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其他。在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方面,追求科学、和谐与自然,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5.
从《笠山农场》看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92-96
《笠山农场》是台湾现代客籍作家钟理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以日据时期台湾客家人聚集地南部山区小镇为生活背景,着意刻画了台湾客家人的生活景象,从文化的视角,将近百年来客家族群在台湾的发展呈现出来。作者将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民俗、语言三个方面融入到叙事之中,通过这些具体的族群文化形态,既表明了自身客家的文化身份,同时,也将也让我们看到了经过百年多的流变,台湾客家文化与原乡文化在保持本质一致的同时,也产生了差异,而这种差异既是客家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也是客家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6.
试析“理气论”在刘宗周思想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县城北之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作为明末儒学的殿军,面对王学末流“任心率性而行”,几近于禅的严峻现实,刘氏将“一气流行”为内涵的理气论贯通于心性论,使主体性范畴更具客观必然之特质,以贞定、收束和提升心性论的本体地位。一、阳明心学主体性范畴对客观范畴的消解作为宇宙论的基本范畴,“理气”以及与其直接关联的“道器”、“太极阴阳”等,在张载、二程以及朱熹那里基本上是被用来描述和说明客观物质世界的范畴,并在这些范畴的基础上构筑气、理本体论哲… 相似文献
107.
陈长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本文根据元好问的创作实际和其他有关资料,对他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了一次初步的梳理。认为他虽少有抱负,胸怀济世之志,但在四十五岁之前,他的思想总是偏于旷放和归隐。这是因为:第一、屡试不第;第二、入仕后又未被重用;第三、身处衰世,缺乏应有的政治热情;第四、自然山水对他的陶冶。元好问从被召入京任职后,思想开始发生变化。金朝的灭亡是他思想的转折点。他后期的济世之情一方面表现为对故国的深深哀悼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新朝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08.
面对宋代制度社会的挑战,宗派佛学的判教体系难以维持,天台圆教的自明性面临危机.为拯救圆教危机,宋代天台宗将限于佛教判教的"开权显实"原则施用于己身,自拘圆教形式为制度之法以参与到世俗社会中,通过对俗世的开显而实现圆教的"即权而实".在此过程中,台宗内部产生了对行忏苦行之法与持戒治心之学的不同选择,由此引发了对圆教之义的争论.台宗的圆教之争反映了宋初佛教对存在合法性的诉求,也展示了宗义再生产与制度社会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10.
强一雨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4,(12)
正南京美术老师陈筱棋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大学四年间,她将南京翻了个底朝天,写下了四本厚厚的"美食地图"。靠着一张挑剔的嘴,陈筱棋成了一名试吃员,不仅吃了上千道免费的午餐,还挣得了丰厚的报酬,更畅游了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吃着吃着,陈筱棋把自己吃成了名人,多家出版社找到她,希望出版她的"美食地图",美食频道也邀请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