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33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正炜 《中华魂》2008,(7):61-62
左云县店湾镇有两个产煤的小山村,相距仅三五里,一个叫上张家坟,一个叫刘家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两村都是大同乃至整个雁北地区有名的"好村子"。如今,上张家坟村已奔上小康,村民安居乐业,而刘家窑村却陷入了贫困,不少村民举家外迁。是什么原因让两个村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呢?记者日前赴两村进行了走访。  相似文献   
22.
从“易”理看王夫之对朱熹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王夫之在构造其“易”学体系时,以乾坤并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再从错综为用中揭示了六十四卦之关系,它反映了客观世界对立统一,及客观事物之间矛盾的规定性和矛盾的多样性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均是阴阳变化的反映,是本于阴阳而又表现为万殊之气,这则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这是夫之在“易”学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夫之更进而指出:“盖否极而倾,天之所必动,无待人也”(《宋论》卷七)。他认为,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发展变化,是自然界乃至社会、人物自身必然的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社会由三王五帝到封建郡县,这个发展的过程并无终结。封建郡县制必更向另一个新的阶段变化发展,而“渐统一于大同”(《读通鉴论》卷20)。这个大同思想便是新兴社会阶级思想的萌芽,它出现在夫之关于宇宙世界必运动变化发展,其动力则是其自身矛盾转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更为其后的思想家不断充实、发展。  相似文献   
23.
在近代中国,首先把进化论思想引入历史观领域的思想家,当属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他率先把"进化"、"发展"等新观念引入历史观中,突破了循环论的旧思路,提出"三世进化"说,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依据进化史观,他描绘的"大同"理想蓝图,不再着眼于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唤醒国人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24.
谢丽萍  郭台辉 《文史哲》2022,(3):154-164+168
近代中国政治身份的观念构建,可以通过与“民”相关的概念集群来考察。既定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主要基于外来观念框架,只关注“国民/公民”作为政治身份构建的基本概念;而“天民”作为本土性的身份概念,更富有传统伦理层面的基础性意义,为晚清士人熟知却被后人所忽略。其实,在康有为对“大同至公”理念的论述中,“天民”与“国民/公民”只是同一身份观念的不同表述,天民观念以男女夫妇为逻辑起点,依照人伦秩序逐层展开“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讨论:“独立”运用于“人道”语境,并非论及个体理性,而是重申合乎公理的“人欲”;“平等”运用于“人伦”语境,并非讨论自然权利,而是抹平等级差异的家国天下关系重构,由此呈现的逻辑顺位是,“民”首先是道德主体,其次才是政治主体。以康有为的“天民”论述为中心,回到晚清政治反思与伦理重塑的问题域,发见近代政治身份观念构建过程中的伦理基础,及其在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自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25.
张荣池 《社会科学论坛》2005,(4):167-168,129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从,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原则;儒家提倡宽和处世、人伦和谐,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法家认为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  相似文献   
26.
中国传统民生政治观扎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对当前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是我国传统民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存在必然的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民生政治观。  相似文献   
27.
一、《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论文。特别关注学科发展前沿,鼓励学术创新,支持对重大学术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索及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28.
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在石雕基础上加以彩绘,每尊雕像形象各异,造型生动,体现了辽代民间佛教石雕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9.
进入21世纪,电子媒介成为主要的传播栽体。以佛教文化为底蕴的云冈文化如何整合现代传媒技术,重新撞击受众的观感,在口口相传、经文翻译、石窟雕塑的局限性逐渐显露的今天,如何找到崭新的传播途径,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和绿色崛起的目标,已成为云冈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要想实现云冈文化的更广泛传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实现立体化和交互式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0.
大同理想与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矢志追求的理想。大同社会历来被人们视作无法实现的空想 ,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着可实践的部分 ,因为大同理想是在吸取了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关于社会保障主张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先秦诸子百家的社会保障学说又与商、周以来政府的社会保障实践紧密相关。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 ,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