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7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1篇
人才学   2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3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559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寓言创作思维是人类思维进入成熟期的表现,它经历了一个从神话思维脱胎并逐步成熟的漫长过程;寓言创作思维具有主题先行、注重逻辑理性和哲理性、简单明了的特点和鲜明的审美特征;寓言创作思维对后世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推进小说创作的成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2.
海德格尔的思想路向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了一个明确的转变,由从此在来追问存在变为从存在本身来追问存在,这是一个重大的哲学事件.在后期,海德格尔更多地关注由艺术来审视存在问题.我们认为,世界-大地结构的显明在其转向中有其深刻的意义,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3.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乡土”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思考提供了现代启示;他的乡土文本使民间习俗文化与风物传统以及多样的民间生活成为了乡土文学的重要“养料”与“维生素”,完成了乡土中“自然人性”的美学构想,并为历史与文化、乡情与理性、城市与乡村的双重审视的文化母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解答思路。当下乡土文学应该注意当代农村问题、乡村题材的创作与研究,城乡整合中农民的关注与关怀,中国特色的“新现代性”建构以及土地大地的生态追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4.
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在全世界劳动人民欢庆自己节日的时侯,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文信连同志也迎来了事业历程中的新辉煌。他所带领的广西区种子公司荣赝全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跻身全国种业五十强,而他本人在自己诸多荣誉中也增添了璀璨的一笔——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  相似文献   
135.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通过一个傻子“我”的诸多生命经历体验———苦乐,成败,得失,祸福,利害,真伪,善恶,美丑,以一个民族智者反省了“权本位”价值观念引发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主体历史方位感的迷乱,人性的异化与扭曲,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阿来从人性的角度隐喻了其作品在当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6.
文章以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为个案 ,联系不同创作时代的文化语境 ,对张炜的文化立场进行分析 ,认为张炜既以峻切的现代理性和批判眼光开掘农业文明的深层痼疾 ,同时更以现代人的忧患意识为农业文明美好质素终将消逝寄予深切的哀挽之情。文章同时对张炜现象的典型性作诠释。  相似文献   
137.
薇拉·凯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的一位著名女作家.她的理想与追求,她对拓荒者的描写,体现了美国梦的精髓.从她早期的故事、诗歌到标志着她事业高峰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凯瑟都凭借和运用了希腊-罗马或基督教的神话意象,创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其形象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啊拓荒者!>中的女性形象与大地母亲、春之女神作以分析比较,可使我们对这部作品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8.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作为现代文学一代宗师鲁迅、郭沫若创作在同一个时期的《社戏》与《loben ich t的塔》进行论述,认为其分明是不可多得的寓言化之现代隐喻小说文本,创作主旨均在于热情地呼唤“真的人”和理想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9.
就文学创作而言,1917年文学革命发轫后,虽有一些白话诗出现,但毕竟是晨鸟噪春,不一定令当时规摹唐音宋调者多么佩服。但是鲁迅《狂人日记》一出,敏锐的青年已经受到"两种的语言,两样的感情,两个不同的世界"的精神震撼,他们感觉"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或者比喻为"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鲁迅说,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发表后,"便一发而不可收"。由此连声呐喊,喊出了新文学的一片新天地。这种呐喊有何种生命的根据?根据看完社戏后吃了阿发家和六一公公罗汉豆?根据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根据大队军警架好机关枪,围住土谷祠抓阿Q?……还是根据这一切,都被关锁在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而要掀翻这铁屋子?总之,鲁迅的《呐喊》,曾被推举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首,总应给出它的生命根据来。  相似文献   
140.
20世纪前期,天灾人祸的宿县已成"恶土"。赛珍珠诺贝尔奖作品《大地》对淮北农民疾苦的叙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从而获得很多赞许。但是赛珍珠客观上缺乏对"恶土"背后社会因素的分析,也招致较多批评和指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性质大论战中,围绕同一部作品学术价值而展开激烈争论是普遍的现象。赛珍珠及其作品《大地》,因为特殊的身份背景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这种普遍现象的一种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