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6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946年旧政协起草的宪法草案对五五宪草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效仿美国将司法院明确规定为最高审判机关,并赋予大法官以宪法解释权.但是,由于最终公布的宪法文本上对这些规定作了文字表述上的调整,而司法院组织法也维持了既有的司法院体制,在司法院之外仍然存在最高法院,因此大法官并不审判具体案件,仅抽象地进行宪法解释,从而转向了欧陆式的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1789年美国联邦司法体制初创时,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数为六人,杰斐逊时期增加到七人,林肯时期扩至十人,约翰逊时期被减少为七人,格兰特时期最终固定为九人,罗斯福新政时期一度计划增加到十五人.大法官人数的变化反复,影响了最高法院的司法倾向和司法实践,体现了美国党派和部门政治在司法领域的延续和反映,也折射出了最高法院的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而其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涵盖了作家最主要的创作思想和宗教意识,是他所有作品的内涵升华。因此,弄清“宗教大法官”的象征意义所在,就成为解读作家本人宗教思想矛盾的捷径。通过分析主人公伊万的精神信仰或许能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封笔之作中留给我们的问题与答案。  相似文献   
1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过程中的政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政治学的视角,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别对大法官任命过程中的政党因素进行了静态与动态的分析,并进一步从美国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政府体制、两党政制、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力与职能、联邦最高法院的精英设置等方面,考察了导致大法官任命过程中强烈的政党因素的具体成因。  相似文献   
15.
柴静 《中外书摘》2011,(7):29-30
一 何老八卦得很,是我见过的段子高手,审美分寸都不错。但他的段子大多又不能写出来,可能是憋坏了,所以翻译了《九人》,去扒人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几个大法官,  相似文献   
16.
罗杰 《中外书摘》2009,(11):71-72
大唐名臣狄仁杰,无疑是一个传奇人物。在荷兰人高罗佩写的小说《狄公案》里,以及一些影视作品里,狄仁杰都是一个极为出色的神探,事实上,神探狄仁杰是被演绎过的角色,而真实的狄仁杰是一个一流的大法官,是武则天手下的千古名相。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宪法未对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任职资格作任何规定。在实践中,国会的立法、总统的行为和最高法院的惯例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法官的选择、任命、任职和退休制度。在两个多世纪里,大法官的人员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来源于东海岸男性新教徒这样相对单一的构成,演进到今天宗教、地域、性别和族裔背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大法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司法理念及其实践等可变要素却正在逐步趋同。虽然法学院教育未必是大法官的充分条件,但拥有律师资格则几乎是必要条件。此外,政治经历、司法经验和军旅生涯等公共服务,显然更有助于大法官候选人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8.
最近美国政坛曝出的一系列丑闻让奥巴马疲于应付.先是有国务院工作人员顶着上司的压力,到国会揭露去年以国务卿希拉里为首的外事部门企图掩盖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恐怖袭击案的真相,再是国税局中层领导出面就他们盯防骚扰保守派草根团体的做法道歉,最后又闹出司法部监听美联社福克斯新闻记者的电话和电子信箱.  相似文献   
19.
幽默与笑话     
《老友》2009,(11):52-52
张三献鸡一富人有余田数亩,租与张三耕种,每亩索鸡一只。张三将鸡藏于背后,田主遂作吟哦之声曰:"此田不与张三种。"张三即忙将鸡献出,田主又叹曰:"不与张三却与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所谓以“违宪审查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宪政改革”,至2001年“大法官”作成“释字第530号解释”方才将“最高审判机关”确定为“司法院”的改革目标。2013年,“司法院”提出“大法官审理案件法修正草案”,拟从“大法官”组织的“法庭化“,便捷“人民声请释宪”等方面改革“违宪审查制度”,试图通过落实1999年“司法改革会议”结论和“释字第530号解释”的意旨,强化“违宪审查制度”的司法审判性质和个案救济功能。但“宪法法庭”仍然无法对个案中人民权利进行积极、直接的救济,是为该草案最大遗憾。长远来看,回复至“司法院为最高审判机关之制宪本旨”是未来我国台湾地区“违宪审查制度”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