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李小艳 《船山学刊》2012,(2):135-139
在近代佛学复兴的背景下,梁启超潜心佛学研究,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梁启超的佛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以致用为目的,以己意进退佛说,对佛教教义进行改造和利用,形成了经世佛学思想;后期则是以学问为目的,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佛教历史、佛教经典和佛教哲学等进行学术研究,结出了佛教文化研究的硕果。最后,研究梁启超的佛学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2.
《东岳论丛》2017,(4):72-79
许地山在小说《命命鸟》中,讲述五四时期一对恋人,因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痛苦不堪,又因受佛教思想启发而自杀的故事。其中对父权专制的反抗与佛教消极的应对方式,都成为启蒙精英抨击时弊的经典素材。然而,批评家把恋人自杀归咎于佛教的启发,是对佛法的严重误解,同时,作品中一对恋人因受佛教影响而欣然赴死,也是对佛法的误解所致。佛学本是爱护生命的正法,一旦违背中道逻辑,在实践中就会沦为偏执一端的邪知邪见。以佛学中道智慧观之,父权专制本是父爱偏执到固执己见的恶果,子女反专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父母养育之恩弃之不顾,甚至以死复仇置父母于万劫不复之生命深渊。  相似文献   
103.
贲利 《北方论丛》2010,(6):118-120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世俗化转向成为各界也包括思想界的普遍趋势,因此,明清之际出世化倾向突显的佛学在近现代的发展,更加具有与世俗化问题对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太虚大师作为中国现代佛教发展的领军人物,紧紧围绕"世俗化"这一核心问题,在保留自身超越性品格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佛学的世俗化转向,为佛学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4.
张强 《北方论丛》2010,(3):140-143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对"宗教"与"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肇论》中的"宗教"与"哲学"共同支撑起僧肇的佛学理论体系,直接反映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也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学术研究中的西方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5.
佛说缘生而主无常、无我、性空。佛教传入中国后,谈空说有,异说纷呈。近代佛学复兴,科学思潮适逢其会,以科学解空则应运而生。无论在形式上、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无论是宇宙生成论,还是社会人生观,处处用自然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印证佛教义理,为佛学提供实验的证据。尢智表便是其中之翘楚。  相似文献   
106.
皮元珍 《船山学刊》2003,(3):112-117
游仙诗之所以盛行于魏晋,实为时代文化使然。在玄学与佛学潮流的共同涤荡下,诗人们“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将深衷的人生感慨寓于“游仙”之中,虽游离于现实,但却基于现实。在游仙并归隐逸的虚静中体验着任真自得的生命哲学,让痛苦的自我灵魂得以安栖的精神憩园。从而开辟了一条超然高蹈的心灵依归之路,标志着创作主体审美心理与艺术表现形式在特定时期所产生的新的语境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彭绍升是清代居士佛教的代表人物。他先学儒,后入道,最后皈依佛学。其佛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净土为归,倡导净土实修;第二,释禅净之争;第三,通儒释之阂;第四。倡三教一原。彭绍升的佛学思想不但在佛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也对近代公羊派等硕儒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即是试图通过对彭绍升佛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丰富学术界对这一清代重要思想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8.
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部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从其取经故事源起到成书可见《西游记》的故事原型是佛教的;他的故事主旨体现了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取代、文本回目及诗词韵文和名词术语都涵盖“明心见性”的佛学意味。  相似文献   
109.
中国本土学术文化是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融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佛为儒用就是一个显著例证。本文考察了静与敬这对范畴的历史含义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变化 ,认为由入静到主敬 ,不仅仅是概念的转变 ,也不单单是道德修养范式的调整 ,而是中国哲学在与佛学的交融中使本身的学术内涵得到充实和深入 ,理论论证更加完备与精密。这两对范畴在佛学与儒学中重建中国学术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为当今正在进行的文化交流提供一种历史经验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0.
"孔颜乐处"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儒学话题.宋明之际,理学家受禅宗影响和启迪,不仅把它作为接引学人的一则公案,并由此体悟心性,发明儒学大义.孔孟之学的局限是因为"言约而旨微",汉宋儒家对其经典的解释,不仅不能得其要旨,反而导致学人误入歧途.宋明思想家通过"学佛而知儒",由此开启出宋明心性之学的硕果,对于复兴儒学其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意义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