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5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4篇 |
劳动科学 | 12篇 |
民族学 | 50篇 |
人才学 | 30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431篇 |
理论方法论 | 68篇 |
综合类 | 901篇 |
社会学 | 344篇 |
统计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275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72.
中国《物权法》规定了物权法定的基本原则,严格限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被认为奉行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通过对物权法定主义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证,剖析其自肇始起即受制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语境、与民法意思自治理念冲突并使其自身体系封闭的僵硬特质,揭示在中国农村现有土地物权法律体系的背景下,农地用益物权在物权法定中法的渊源、用益物权的权能及民法平等性方面突破物权法定的藩篱而应具有的张力,为农地用益物权法律的修改完善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及时立法、衡平与特别法优先适用和法律拟制可以使农地用益物权法具有包容力和扩张力,是克服物权法定僵化性所带来弊端的重要手段;农地用益物权在权能上应具有张力,只有赋予农地用益物权以接近于所有权意义上的相对完整的权能,才可使农地用益物权人享有各种实体和程序性权利;除法律有规定以外,物权法主体应呈现平等性和广泛性,获得法律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73.
覃江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报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礼记》等儒家典籍中的报可以总结为报天、报神、报君和报亲等多种形式,并体现出宗教性、交互性、对等性、层次性、对象性和延宕性等重要特征。其运作方式主要有等报、差报和不报三种,各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作为一种隐性社会正义机制,报也有其潜在风险,需要予以仔细辨析。 相似文献
74.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儒、墨比较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阳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268-271
墨子的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治政救世,他从“农与工肆”的利益出发,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以民为本的伦理精神。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三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二是“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三是“天志”思想:“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民本”精神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其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 相似文献
75.
氯化亚锡——甲基橙法测铁实验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无汞定铁“氯化亚锡一甲基橙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实验的试剂用量、滴定条件及其实验步骤等进行了研究与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便,效果良好,便于教学和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76.
黄瑞英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28-32
"天"及"天命"是中国传统伦理所预设的道德彼岸."天"及"天命"作为文化概念的提出在西周初年,其道德内涵则因周公而确立.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天命"思想,使"天命"由眷顾天下的统治者进而惠及每一个有德者.个体"体天命"的过程亦是"天命"的道德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77.
论《诗经》雅颂的天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兆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53-55
天人观是中国文化的母题,渗透到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的各个方面。《诗经》雅颂里充满了诗意化的天人思想:先民们从“天生万物”而萌生了“天生人”的观念,天被视为有生命的实体(上帝),它成了最高伦理道德的化身(天道);因君为天之子,故天君同道,君应有德,顺天保民(王道),否则君违天道,王位将倾。这种天君同道思想是基于现实的苦难和先民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种诗化思维,对天的神化与对君的控制并存,其结果是在现实性的虚幻中实现了理想化的满足。 相似文献
78.
79.
2008年12月24日上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持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发布会上,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发布了3项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80.
李政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85-96
在《尚书》经义系统内部,"受命"作为与一种"天—人"秩序密切相关的重要观念,贯穿了经文中关于历代圣王政教实践的记述.《皋陶谟》中提出的"天工人其代之"论断,表明了"天—人"秩序落实于人伦—政治实践领域的必由进路."天工"即由"天"降于人间的职事,"天子之位"即"天工"等次秩序中的最高统治分位.王者依照"天子之位"的职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