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重要诗人.他的创作,可分为京洛为官、出守洪州、桂州、入主文坛和被贬荆州四个时期.早在开元之初,张九龄就以乘时而起、直道而行的情操,在京洛的主流诗坛上,最早传唱出了情调高远、气格高扬的盛唐之音.此后,他又在山水登临诗中开启了反思人生的创作主调.其崇文尚儒、身体力行的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活动,对盛唐醇真诗风的形成,起到了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徐钟震年谱     
徐钟震,闽县( 今福建福州) 人,明清之际诸生。父徐陆,早卒。伯祖徐熥,倡导重振闽中风雅,有《幔亭集》; 祖父徐■,字兴公,晚明闽中诗坛领袖之一,有《鳌峰集》《笔精》等,后进学其诗者称“兴公诗派”,藏书富甲东南。钟震早有诗名,与其叔延寿称“二徐”。明亡后组织兰社,强调诗文出“新语”,“最忌者陈腐之气与夫掇拾之词”,闽中诗展现出新气象。钟震继承祖业管理徐氏藏书,校勘图书,作题跋,学界很少关注。其《徐器之集》《雪樵文集》《海疆世纪》诸书,亦罕见公私藏书目著录。  相似文献   
103.
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之绝唱,其中一个原因就源于他对女性的尊重和推崇.诗中字里行间隐藏着说不明、理不清的女性情结.其中原因有三:一是与他不幸的家世、身世、险恶的时世分不开;二是诗人通过女性情结来展示他的理想和执着的审美追求;三是对晚唐诗坛艺术上的开拓性创新.  相似文献   
104.
杨萌芽 《中州学刊》2008,(3):179-181
都下雅集在近代宋诗派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庚戌、辛亥诗社中宋诗派成员都起到了核心作用,显示出宗宋诗风逐渐成为诗坛主流.宋诗派理论家陈衍是都下雅集的积极参与者,小秀野草堂是雅集的一个重要场所.都下雅集所建立的人际网络为宋诗派在民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第三代诗人"的文化认同与诗歌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代际称谓,"第三代诗人"以叛逆的姿态颠覆了朦胧诗人的诗坛主体地位,实现了诗歌观念从精英到平民的位移,同时,也把自己绑赴"刑场",宣告了诗人之死.比起诗歌观念的叛逆来说,诗人之死的震动性和影响力更大、更持久.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命名.  相似文献   
106.
“文学”是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与批评 ,还包含文学观念的演变、作家的活动与交往、社会的文学教养和时尚。对曾经发生和存在的文学过程进行历时性的研究 ,就构成了文学史学。文学史学首先是一门研究文学过程 ,尤其是文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的学科。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学时代都为文学史的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能 ,只有明清以后 ,丰富的历史记载几与档案相埒 ,而同时档案也最大限度地充实了历史记载 ,我们才得以从容揭开时间的帷幕 ,走进文学事件和文学史情境中去。明清两代丰富的文献材料为真正进入文学史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7.
时代万启年间诗坛风云激荡,革新与模古的交锋激战正酣。作为有明一代诗学重镇的晋安诗坛也于此时再次迎来繁盛。为了纠正七子派的模仿叫嚣与公安、竟陵的空虚浮泛之诗病,以邓原岳、谢肇淛、徐熥、徐火勃、曹学佺等为核心的晋安诗人,祭出回归明初闽中十才子的大旗,并在与楚音吴风的碰撞中,在坚守的同时进行了微调。他们学习的下限开始触及中唐,在大历诗风的内核中包裹上风韵清雅的王、孟情调。同时为了增加诗歌的厚度,多为藏书家的晋安诗人特别强调学识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带来了对宋元诗人诗作较为开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有基督徒身份或者倾向于基督信仰的诗人。对于他们的写作,诗坛往往以"宗教诗歌"或"次要诗歌"轻视之。这种轻视是国人对文学与宗教之关系的简单理解。随着当代中国文学日益世俗化,诗人们也一直在寻求种种"神性"的写作来应对。他们尊重文学的自身特性,正视生命的沉沦境况与救赎之需,敏于自我生命的问题、关注人的历史与命运。他们虽未高举"神性"大旗,在这个时代,却具备了真正的"神学立场"。他们的写作,尤其值得当代汉语诗坛关注。  相似文献   
109.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元月某日,客居重庆的家父陈秉诚,前往自桂来渝不久的柳亚子先生寓所拜望,暌违十余年之久的主客间交谈甚洽。辞别前父亲提出了索求诗词之请,亚老欣然命笔,顷刻间一首信手拈来即兴书就的小诗跃然纸上,遂而有了此首散落民间的柳诗之存在。解放后不久,父亲将此墨宝交由年近弱冠的笔者来保存,直而至今。在此后岁月中,当事人先后作古,持宝人须臾间也到了耄耋之年。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笔者  相似文献   
110.
唐朝天宝年间,由于唐朝的措置失宜,导致南诏投靠吐蕃.但南诏投靠吐蕃,反受其挟制,而德宗年问唐朝势力增强,多次打败吐蕃,加之吐蕃与大食为争夺中亚而进行酷烈战争,吐蕃遭重创而力量大衰,为南诏归附唐朝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