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北宋太学生救国运动可以说是中国后世学生运动的始作俑者。历来学者曾有评述,但欠缺深入研究。本文从太学制度、太学于官学中角色的变迁、太学师资与太学救国运动的关系入手,探讨北宋太学救国运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2.
张帆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1-6
三国时期 ,战乱频仍 ,两汉严格规范的教育体制被打破。为了文武并用 ,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培养人才 ,三国政府都兴办教育 ,设立太学 ,其中以曹魏为典型。这一时期太学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并确立了今文经的地位。此外 ,三国时期的地方办学也有一定规模 ,很多地方官员都在其辖区大兴教化 ,创立学校。这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战乱、统治阶级的好尚和生源、师资等方面的原因 ,三国时期的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总结的 相似文献
33.
中国古代官学选士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国学选士与稷下养土、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鸿都门学文学取士、宋代熙丰舍选与明清监生出仕等基本阶段;而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官学取士与其他选士制度的关系类型也各不相同,西周以国学选士为主体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察举诸科并行,隋唐以降则官学课试与科举铨选逐渐结合;同时,随着中国古代官学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古代官学选±又表现出国学选士、太学射策、熙丰舍选、伎术人流、监生出仕等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34.
鲁国尧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44(4)
明朝末年闽南海盗郑芝龙为朝廷招抚,积功至福建地方最高武官,着意培养长子郑成功学习儒家文化。郑成功21岁时由南安县入南京太学,进一步接受了传统思想的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当确立于是时。此后他一反其父所为,坚决抗清,在东南积极从事武装斗争。西元1659年郑成功率大军北伐,经东海入长江,进围南京,终功败垂成。一般均认为郑成功轻敌,中清廷守城官员的缓兵之计。而他只在南京的北面和西面围城,致使清之援军不断从东、南两面源源进入城内,这应也是他南都之役败北的原因。其所以仅布军于南京城之北、之西,亦缘于其水军特点。自清代迄今,记叙或研究郑成功的论著之有失误,皆与不谙南京地理有关,故本文详考此役的地名。 相似文献
35.
36.
边家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22-25
洛阳太学的设立促进了经学教育的空前繁荣。光武帝刘秀对洛阳太学博士官的选拔非常注意 ,并不断完善对博士官的选拔制度。太学的发展 ,使京师洛阳形成了浓厚的经学文化氛围。东汉末“风俗之美”的形成、党锢之祸中党人的种种表现和太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等 ,无不体现了洛阳太学经学教育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37.
论文首先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进行了简单描述,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大学模式-汉代太学。最后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8.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92-98
关于犹太文明与中国文明交汇的起点,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但是,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两件文物表明早在公元6—8世纪犹太人已经来到中国,与中国具有商业和文化往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者便对丝绸之路上的犹太商人问题加以探讨。新世纪,尤其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犹太人与丝绸之路的关联引发了从事犹太研究学者的多方关注。 相似文献
39.
王国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4)
为缓解政治人才危机,汉武帝继位后在选官用人制度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兴办太学、地方官学培养人才;完善察举推荐人才;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突破传统,重用专业人才.这些改革使西汉完成了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奠定了武帝盛世的人才基础,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