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7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64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琼州学院学报》2017,(6):15-23
疍民文化不仅在中国,在东南亚甚至南太平洋一些岛国和地区均有传播。疍民的起源与变迁的脉络尚无确切定论。"蜑"字虽然在主要甲骨文字典中没有收录,但甲骨文"蚩"字却隐含了与"蜑"相关的许多信息。"蜑"不仅与"蚩"高度相关,而且与"蛮"""关系密切。古代"蜑人"不仅指水上居民,也包括山地居民。传统的观点认为,疍民源于古代的"蜑人",这个结论还当存疑。现代的疍民继承了古代"蜑人"的生活方式,但未必继承了族源关系。  相似文献   
22.
"三世说"是公羊学重要思想之一.董仲舒将鲁十二公按照时间远近分为所传闻世、所闻世和所见世.在董说的基础上,何休将三世发展成为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衰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社会由衰乱世向太平世发展的过程便是王化由鲁扩散到诸夏,再扩散至狄的过程.在<公羊解诂>中,何休将<春秋>众多书法纳入其三世说,如大夫卒日、大小国之别、夏之辨等.何休"三世说"深化了<春秋>王鲁、夏之辨等义理,促进了公羊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3.
东山魁的画与随笔和王维的山水诗共同之处在于其中的禅的理趣,其意境冲淡玄远,格调宁静超脱,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灵犀暗通中又使人品味到中日两国审美理想和文化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4.
王夫之的“夏之说”具有鲜明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这一倾向,究其精神实质,是对满清贵族屠戮中原的强烈反抗和对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担忧与捍卫;从更深刻的层次上说,是对汉民族盛衰之由的深刻历史检审。王夫之“夏之说”的内在精神,对十九世纪末叶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25.
秦汉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当时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异同与对峙,导致了绵延不绝的民族战争,但同时也为双方间的渗透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与此相适应,则是以中原王朝为本位的民族文化观念两大思潮的基本形成:或致力于鼓吹“夏之防”;或积极提倡“夏一体”、“王者无外”,而以后者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观念已趋于成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贾小叶 《中州学刊》2003,(5):132-137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晚清沿江沿海督抚西学观念的演进呈现出了一个层次分明、逐步深化的过程。综观晚清 70年督抚西学观念的演进 ,可知 :其一 ,民族危机的刺激是督抚西学观念演进的第一动力 ,督抚西学观念演进的过程亦是其探索中华民族出路的过程 ,其爱国之意是明显的。其二 ,晚清督抚西学观念的演进 ,在客观上推进了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其三 ,督抚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其对西学的认知程度成正比 ,督抚固有的文化观念 ,既提供了其接纳西学的思想基础 ,又规定了其吸收西学的限度。其四 ,晚清督抚的文化观 ,在某种意义上 ,又构成了清政府进行各项改革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27.
论汉代公羊学的夷夏之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之辨是汉代公羊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公羊传》,到形成公羊学的关键人物董仲舒,再到公羊学的集大成者何休,他(它)们的夏观具体反映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公羊传》继承了先秦儒家严夏之别的思想,却凸显了礼义文化这一区分夏的标准;董仲舒发展了《公羊传》的思想,不但对夏的分辨更为精细,强调“从变从义”,而且从王者一统的角度肯定德化四的必要性;何休对公羊学的夏之辨所作的发展,则是将其历史“三世”说与夏之辨相结合,用一种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夏关系,肯定“太平”之世是一个没有夏之别的天下一统的社会。  相似文献   
28.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在清政府“抚”的外交背景之下,中英双方最终通过“协定”产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这个税则在侵蚀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当时的关税体制和财政制度带来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29.
东山魁,日本当代风景画家和散文家,在散文创作上,能借助草木林泉、花鸟鱼虫、日月盈亏,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谛听人类的心语,并从中参悟出一种生活的哲理抑或生命的真谛.名作《听泉》,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出禅宗的思想观念,阐述人生的哲理,重视生命的灵性.  相似文献   
30.
陈寅恪先生曾以“有教无类”一语来概括南北朝时段种族、文化之互动 ,强调“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 ;这一睿见有其时代学术背景 ,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当时北方各族间的胡化、汉化可能是多层次反反复复进行的 ,其“胡”的程度和含义尤其充满了构建出的认知成分。那一时段的政治争夺与文化竞争息息相关 ,大致形成一种文化为体、政治为用的格局。在多文化及多政治实体竞争的差序格局中 ,“华夏”和“狄”一定程度上成为“正统”和“非正统”的代称 ;当这一华夏概念被各方接受为共同的秩序规范时 ,其本身的文化含义却被淡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