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71篇
  免费   530篇
  国内免费   168篇
管理学   3160篇
劳动科学   208篇
民族学   555篇
人才学   669篇
人口学   162篇
丛书文集   7024篇
理论方法论   1234篇
综合类   12508篇
社会学   2357篇
统计学   392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586篇
  2022年   442篇
  2021年   585篇
  2020年   465篇
  2019年   439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437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726篇
  2014年   1895篇
  2013年   1599篇
  2012年   1791篇
  2011年   1937篇
  2010年   1832篇
  2009年   1847篇
  2008年   2440篇
  2007年   1637篇
  2006年   1486篇
  2005年   1434篇
  2004年   1451篇
  2003年   1342篇
  2002年   916篇
  2001年   775篇
  2000年   571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梁宗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与罗曼·罗兰有很深亲缘关系的诗人之一.在梁宗岱西学渊源的梳理中,当下学界对梁宗岱与保尔·瓦雷里关注较多,而他与罗曼·罗兰关系的研究十分缺乏,罗曼·罗兰对梁宗岱的影响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在梁宗岱的西学源流中,罗曼·罗兰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人物.“精神自由”的诗性品格的内在契合让两人一拍即合,成为忘年之交.罗曼·罗兰的“精神自由”理念对梁宗岱的精神和道德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法文学与文化交流史上,两人的这段忘年之好的异国情缘是颇为珍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99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外出务工,江西省农村许多孩子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逐渐出现诸多困境,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相关调查,通过解析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陷入困境的原因,积极探索消解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993.
京族史诗呈现了京族含蓄包容与刚健雄浑并举的海洋文化精神,是京族历史、民族精神、社会文化生活百态以及京族人思考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百科全书,体现出艺术工具论、艺术本体论、艺术形式论的多重属性.而从其精神内涵、形成方式、艺术形式看来,人生如诗、生活如诗、民族如诗是京族史诗潜在的核心命题,此种生命存在形态、艺术创作形式和人文精神,不仅是民族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完善和补充,亦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借鉴与给养.  相似文献   
994.
个体差异与心理契约违背感知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个体根据对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感知调整其行为.本文对心理契约及其违背感知进行界定,并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契约及其违背感知.通过构建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契约违背感知模型,从人格差异、警觉性差异、归因风格差异、自尊差异、工作年限差异、性别差异和受教育差异等七个方面,来分析个体差异与心理契约违背感知之间的关系,强调重视个体特征、加强沟通交流和建立组织文化的重要性,据此得出具有政策性指导意义的启示,对心理契约违背感知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康德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决然二分,而黑格尔则将这两种理性看作是同一个理性的不同发展阶段,他们两者关于理性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对实践理性的不同界定上。黑格尔将实践理性分为三个阶段:快乐与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界进程,他认为后两个阶段即是康德的实践理性,并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批评。在黑格尔看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种理性,在理性的第三个阶段——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中,并最终在社会和国家中实现了完全统一,使理性获得了其真实的客观现实性,从而过渡到精神这一意识的最高环节。文章即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主要文本依据探讨其实践理性学说。  相似文献   
996.
白艳莉 《兰州学刊》2012,(12):103-108
心理契约是分析组织——员工间雇佣关系的重要理论框架。心理契约本质是员工对其与组织间雇佣关系持有的认知图式。雇佣关系建立初期是员工心理契约形成的起始,在员工进入组织工作后逐步完善,在雇佣关系变化过程中心理契约呈现动态演化趋势。心理契约发展演变对组织管理有着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997.
王莹 《学术探索》2012,(8):58-61
精神文化产品是以观念形态存在并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得以呈现的产品,是精神文化生产者劳动智慧的结晶。社会效益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导向,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也是指导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大众性与文化精品的贴近性的结合。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是较高层次上的商品消费活动,是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98.
当前,农村精神残疾人面临着贫困程度深、社会保障供求缺口大、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不完善的生存困境,以及社会歧视、社会融合受阻的发展困境。建立全社会相互配合的治理体系是帮助农村精神残疾人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99.
霍布斯与洛克两人的自由理论基石都是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然而他们的自由理论却有着不同的逻辑走向。他们都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试图探究人类摆脱"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的缘由、目的以及路径选择等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由理论。然而,霍布斯所假设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是无休止的战争状态,因此,其自由理论的最大特征就是保全人的自我生存、避免死亡的自由;洛克所假定的自然状态则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是和谐完满的状态,其自由理论的终极价值是追求财产欲望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00.
现代社会中,精神劳动或可能、应当商品化,或不可能、不应当商品化,是有区别的。精神劳动可能给物质产品增加附加功能,使名牌产品获得高附加值。精神劳动商品的价值规律较为简单,其中,高、低端精神劳动商品依循简单的市场供求价值,中端精神劳动商品依循市场均平价值规律。精神劳动商品化有利有弊。用金钱激励方式促进人文、社科基础研究,效果适得其反;将艺术院团等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却能繁荣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