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24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46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485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953篇
社会学   232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陈小兵  黄丽芸 《职业》2014,(33):50-51
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对班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班主任的品质以及教育的方式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成长。因此本文探讨班主任要以教育中职学生如何处事、如何做人、如何学习为目标,用“四心”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将班主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细处。  相似文献   
82.
有人说,婆媳天生是情敌。2016年春节刚过,宁波的一个婆婆,为了抢夺儿子的爱,竟然雇凶杀了自己的儿媳。新闻一出,顿时全国轰动……2016年2月16日早上7点左右,浙江宁波慈溪城还沐浴在喜庆的过年气氛中。早起的阿华出门准备健身,在昏暗的一楼隔空层发现一个人体模特,随手拖到了大树边。负责打扫的老婆婆正巧路过,一看到"模特"身上的血,顿时吓了一跳:"天啊,这不是塑料模特,出人命了!"  相似文献   
83.
宋明以来文人对诗歌进行的主观性评点和鉴赏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大景观。其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对诗人"心所同然"的知音式共赏,还表现为"各有会心"的个体性解读。究其原因,除了以"言不尽意"、"诗无达诂"和"六经注我"为代表的诗学阐释传统,还包括宋明理学、心学背景下,由"尚意"到"尚味"诗学精神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反诠释"倾向。其后,在清代学者毁誉参半的评价体系下,古代诗歌的阐释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84.
朱熹理学的"体"兼具主、客体属性,既指被认识的"天体"和"心体",也指作为认识活动知觉主体的"心体",还包括这种认识活动据以呈现自我的"身体"。天体与心体是同构的,主体在完成外向"格物"后,"体认"工夫就转入"身体"内部,通过"持敬"而实现。朱熹理学的价值取向是在"身体"中/上完成的。朱熹"体用"思维也是比附"身体"而产生的认识论。因此,朱熹理学是一种诉诸身体的心性哲学。  相似文献   
85.
李友广 《文史哲》2012,(3):72-80
儒家性论思想在先秦经历了从心、性分言到心性合一的模式。"心"字于西周时期很少与其他身体器官并举连言,其道德性亦不明显;春秋时期,心的意涵得到丰富与拓展,逐步向标志主体性特性的哲学范畴演进。"性"字于先秦主要经历了从生到"眚"的演进,金文"眚"字既具有甲文"生"字状物、摹物之特点,又因其向"性"字的过渡而具有了"心"生"形体结合的某些特点。在郭店简阶段,尽管心、性皆为内在之物,而且用法也较为含混,但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了心重于性、心性渐为合一的思想趋势;在孟子阶段,由于其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路,使心、性范畴得以真正被联结了起来,从而让心性合一模式在此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86.
王晓东  王倩  李顺 《南方论刊》2022,(5):105-106+112
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凝聚方向,做到围绕中心;强化问题导向凝聚共识,做到提振信心;推进工作创新凝聚力量,做到下移重心;建设统战文化凝聚人气,做到温暖人心;完善体制机制凝聚智慧,做到共筑同心。基层统战工作这“五心工作法”推进了凝心聚力和协同创新,为基层统战工作筑牢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构建了新时代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推进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7.
麻天祥 《云梦学刊》2005,26(6):46-49
儒教哲学上绍三代之圣,下启孔孟之学,既体现了"天"的意志和道德训示,同时鲜明地流露出对"天与"、"人归"的远古黄金时代的终极关怀.既以天命论证王治,又强调性本之于天,通达于道.如此,天、祖、圣合一,命、性、道合一,对天命认同的外在超越,转向对心性关注的内在超越;由三代的理想,上接天命,并以性为道,以理为性,以心为理,终至"心统万物",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基础上,不断实现自我调适,并系统化、精致化,而以官方哲学的优势,铸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儒家宗教的合理性终极追求,进一步得到思辨哲学的论证.这正是儒教哲学,也是中国宗教哲学继往开来的渊薮.  相似文献   
88.
89.
自得是郭象思想的重要理论范畴,是其适性逍遥的人生理想的确切表述,与宋及宋以后出现在理学语境中的自得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在《庄子注》中,郭象为自得确立了本体论上的依据,是万物独化自生的应有之义;作为对逍遥义在现实个体意义上的对等概念,它以适性为基本方法,通过明王之治和自得者双方的协同来实现。自得者在通向适性的道路上,须处理与自身及外界的各种矛盾关系,提升认知水平,拒斥教化、克服跂尚之心等,创造并进入自得之场,从而达到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90.
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历史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兵 《云梦学刊》2008,29(2):91-93
对张谷英村落体系的空间结构变迁过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利用张谷英村落遗产价值.根据实地调研与张氏族谱资料,我们发现张谷英村落发展变迁历程可分为村落肇始、龙形村落阶段、双核心村落体系阶段等三个阶段;元明清之际的人口迁移、历史时期张谷英村落地理环境、内化的宗族观念与风水思想等是张谷英村落体系变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的着力点在于张谷英村落的人地关系,在传统农耕时代的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宗族组织起来的人,即张氏宗族:"地"即为张氏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土地的占有与利用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焦点,传统农耕时期的村落活动半径决定张谷英村落必然由集中走向分散.最终形成双核心村落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