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52.
重症新生儿的出生伴随着生命体征的缺失,使得人们在判断其生死,是否赋予民事权利能力时存在矛盾与困惑。分析比较民法学界存在的民事权利能力的起时间的不同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尊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人权理念、伦理道德,我国法律在认定重症新生儿民事权利能力期时应依据"生命体征说"为宜,给予重症新生儿民事权利以稳固的保障。  相似文献   
53.
回鹘文是在胡人文化影响下由粟特文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音素文字,碑铭及出土文献也反映了突厥语族群从对粟特文的借用到改造的演变、发展轨迹,而借用粟特文字母来拼写突厥语也就标志着回鹘文的产生。《多罗郭德纪功碑》可证回鹘文至晚在552年已开使用,而哈喇和卓古墓群发现的以粟特文字母书写突厥语kif(i人,妻子)字样的代人木牌还意味着回鹘文极可能于482年已开使用。通常认为回鹘文是继如尼文之后开使用的,就目前所见碑铭及出土文献可断定,其使用历史远要早于如尼文,应是最早用来拼写突厥语的文字体系。  相似文献   
54.
许多专家沿用汉末学者观点,认为今山西闻喜乃古曲沃。但结合考古资料以及史籍人文地理资料分析,在晋国早期就出现的古曲沃应在晋国封地内,即只能位于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唐地,而闻喜并不在晋封地之内。  相似文献   
55.
溪州铜柱是溪州之战下的产物,楚国内部的斗争和楚蜀争夺政治同盟是溪州之战爆发的原因。楚王利用这次战争,不仅在内部清除了兄弟间争夺王位的势力,还利用彭氏土著势力与后蜀政权展开政治博弈和军事争夺,最后树立溪州铜柱以和谈盟誓的手段从而获得了五溪之蛮的归顺,是古代军事斗争与和平统一解决矛盾冲突的成功案例。失去黔南的可靠屏障,加速了后蜀政权的灭亡。溪州铜柱是溪州自治安宁、和平的象征,其铜柱形制、立地和迁徙,直接影响溪州于中央王朝的关系,对彭氏司治及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史光辉 《唐都学刊》2003,19(3):74-76
质疑谢质彬先生《"不听"作"不允许"解的见年代及书证》一文文献证明:"不听"作"不允许"义在先秦就已出现,汉魏以来继续沿用,并不是见于西晋。由于"听"有"允许"义,"不听"就产生了"不允许"义。  相似文献   
5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之《性情论》与郭店简《性自命出》内容基本相同。按古书篇名通例,此二篇名皆可,而"性情论"更能突出此篇的特点,可提请学者关注先秦儒家的心性和性情论。《性情论》因与《性自命出》简长不同,每篇字数不同,故二者连缀编排亦不同。思孟五行"仁义礼智圣",而孟子亦言"仁义礼智乐"。乐与圣的关联,表明先秦儒家成德实于"情"上实现。《性情论》的编排次序更突出了乐教与情的内在关联性。《性情论》言性,皆从情上说,但却非以性等同于情。它以仁表显性之特征,又以民心有恒言民性善,故强调乐教之成德作用为"反善复",属于思孟学派思想。而《性情论》更突出了情以显性的意义,孟子思想与之关联当更密切。  相似文献   
58.
59.
60.
张爱玲小说《小团圆》中作家自身的原性创伤体验非常突出,张爱玲藉文本来铭刻生命的创伤,将被压抑的欲望与恐惧改头换面,重现于字里行间。这种创伤性体验不仅成为其创作的根本冲动,并且对作品产生了倾向性的根本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固恋童年,拒绝现实;二是专注于男女之情的描述,表现爱的原性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