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48篇 |
免费 | 282篇 |
国内免费 | 9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38篇 |
劳动科学 | 27篇 |
民族学 | 227篇 |
人才学 | 133篇 |
人口学 | 34篇 |
丛书文集 | 3330篇 |
理论方法论 | 536篇 |
综合类 | 6724篇 |
社会学 | 637篇 |
统计学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218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322篇 |
2020年 | 266篇 |
2019年 | 261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71篇 |
2016年 | 239篇 |
2015年 | 360篇 |
2014年 | 714篇 |
2013年 | 580篇 |
2012年 | 752篇 |
2011年 | 842篇 |
2010年 | 768篇 |
2009年 | 776篇 |
2008年 | 900篇 |
2007年 | 742篇 |
2006年 | 648篇 |
2005年 | 654篇 |
2004年 | 545篇 |
2003年 | 506篇 |
2002年 | 460篇 |
2001年 | 412篇 |
2000年 | 322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2.
993.
邵翠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4-86
由于在哲学思想、政治观点和伦理观念上的不同,老子与孔子的语言观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老子的"希言"与孔子的"慎言";老子的"言善信"与孔子的"言而有信";老子的"正言若反"与孔子的"文质彬彬",这些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994.
李克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4):475-479
李贽对晚明戏曲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其“童心说”开情性论的先声,“化工说”为本色论的基础,“泄愤说”使传统的发愤说发生质变,推动了人文主义创作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5.
赵甲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要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996.
汉画像石葬俗中早期佛教生态美学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5):145-151
尽管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不是纯粹的佛教绘画,但它蕴涵有丰富的早期佛教存在论生态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的产生,与当时特殊的文化转型背景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汉画像石直观生动的表现,我们在领略早期佛教无情有性、众生平等这一心灵金弦的氤氲热气之外,也可以感受生态灾难警示、命运终极关怀这个醒世木铎的悲壮与厚重。这些作为两千年前墓葬依附物而保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对于当前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97.
瞿州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1):29-32
湘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 ,铸造了独特的土家人的宗族伦理观 ,它约束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 ,规范着人们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998.
黄涛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2):63-67
从“局外人”立场出发,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审视文本,以抵抗主流体制豢养的所谓专业人士的话语霸权;提倡揭示人类心灵世界底蕴的“精神主义”,否定只注重对外部世界描摹的“物质主义”;主张与文本面对面地交锋,用作者的眼睛去透视作品中的世界。这些构成了弗吉尼亚.沃尔夫文学批评观的主体。 相似文献
999.
高琦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3,22(2):14-18
晚明小品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一种完全独立的自由文体,汤显祖创作了大量的小品文,成为晚明小品创作高潮中的重要作家之一,为古代散文体的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小品文创作是在他的文学主张和艺术情趣的指导下进行的,崇尚灵感,顺应潮流,具有融理趣、情感、章法、语言为一体的特点,在晚明文坛上别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00.
作为道家传统的"以物观物",是中国诗学美感经验的源头,也是中国诗学美感经验的集中体现."观"体现了身体与自然的联系,"以物观物"意味着视觉的游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观察者这样一个中心的潜隐,意味着对个人情感的排除,对自然本身状态最大程度的亲近.王国维以"以物观物"对中国的抒情诗进行了现代阐释,他并没有排除情感之于文学的基质性意义;控以来,正是王国维开始以现代性的眼光对传统的文学概念进行了改造.叶维廉以"以和观物"阐释中国的山水诗,从比较诗学的高度强调中西观物程序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给这一命题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