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才学 | 3篇 |
人口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77篇 |
理论方法论 | 15篇 |
综合类 | 228篇 |
社会学 | 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鸣剑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5):92-97
鲁迅的前半生是在无爱的婚姻中度过的.朱安既给他带来了难以叙说的痛苦,也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他自己的蜕变.之前,有已成为往事追忆的琴姑的痴恋;之中,有超乎于男女情爱之上的许羡苏的关怀.而真正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的,则是与许广平的惊世之恋. 相似文献
62.
何倩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30-136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农村婚姻市场形成和自由恋爱逐步兴起,由父母主导的传统“婚配”模式向子女自主选择的“婚恋”模式变迁。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为子代在婚姻市场中负责恋爱找对象,父代承担婚姻消费支出。从“子代找得到”与“父代娶得起”两个维度分析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与光棍形成机制,可建构出农村的三种光棍类型。在紧张的婚姻形势下,为了应对婚姻压力,农民的家庭策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小农家计模式难以应对婚姻的竞争性消费,倒逼农民主动进入务工市场;父代通过抬高婚姻支付来增加子代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农民生育观念随着婚姻压力增大而改变。 相似文献
63.
唐五代婚恋小说中的两性情爱关系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3):277-280
本文在考察了大量唐五代婚恋小说基础上 ,对其间的男女两性情爱观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了较清晰的梳理与阐释 ,得出如下主要观点 :1、唐五代婚恋的自由与开放 ,体现在强烈性爱与情爱一统的爱情观中 ,它作为自由精神张扬于门第、财富、时名联袂的婚姻观前 ;2、自由与礼教、任情与专情 ,是唐五代男女情爱两对主要矛盾 ,它们始终体现在男女两性的身上、并存于唐五代的婚恋观中 ;3、情爱观又是发展流动的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 ,男性与女性情爱观的侧重点也各有所变化 ,反映出唐五代婚恋的时代特色。以文献的路子 ,阐释唐五代婚恋领域自由开放态势下的两对主要矛盾之对立统一与发展是本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64.
徐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中国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乃是一个现代认识装置,它是现代婚恋观念的普及及其制度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文学场域中的"第三者"可以归结为两股叙事潮流:一是以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为代表的启蒙文学潮流;一是以蛰居上海的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穆时英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潮流.二者之间偶有重合之处,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依然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65.
洪树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
人与异类超现实婚恋遇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与先秦诗赋里的人神恋相比,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超现实婚恋遇合的表现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异类形象直接显现,并与人间男子(或女子)发生性爱纠葛,异类女性具有美丽的外形,在性爱上表现出积极主动。这种表现形态的变化折射出世俗社会男人的好色和性幻想。 相似文献
66.
任何一个民族在叙事母题的选择上都有其固执的偏爱,这是由它的审美主体决定的.我国古代婚恋剧的母题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审美偏爱,大致可以概括为"书生艳遇""留守怨妇""死而复生""政治困扰"等四类.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叙事母题均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通过对这四类叙事母题的审视和阐述,可以探究其中所传载的民族情感模式和艺术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7.
婚恋是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中,女性面对婚恋困境时,由于时代环境、文化因素和婚恋认知等的差异,她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般来说,知识女性多选择放弃甚至悬置“现实”境遇的婚恋,寻求新路,传统女性多选择坚守这种“婚恋”,隐忍伦理.从历时性来看,相同的婚恋选择,女性的觉醒意识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程度也有所差别,其婚恋观渐趋自我化、自主化、主动化和明朗化,表现出对婚恋的日常化诉求和对生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8.
情人誓言背后的真情与假意——《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复调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延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103-104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留给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通过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小说在角色塑造、场景铺设、叙事结构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被巴赫金称为"多声部"现象的复调特征。凭借这些复调特征,小说为我们更详实地了解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9.
高芳艳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5-97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在作品中观照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萧红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绘了这些女性在婚恋中怵目惊心的悲剧性生存状态,彻底消解了爱情的甜蜜,颠覆了情爱的愉悦,甚至否定了女性生命创造的内心喜悦及生育创造行为本身的伟大、神圣,这种极其另类的书写与萧红自身的情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0.
姜荣刚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6):98-103
以往,研究者习惯称六朝为个性解放的时代,并以此为前提来观照此期的婚恋小说,而忽视了礼法观念与婚姻制度等诸多社会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失偏颇。六朝的婚恋小说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起来研究才能合理解释它的产生及其诸多特点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