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24篇 |
免费 | 146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85篇 |
劳动科学 | 21篇 |
民族学 | 57篇 |
人才学 | 60篇 |
人口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1086篇 |
理论方法论 | 177篇 |
综合类 | 2241篇 |
社会学 | 293篇 |
统计学 | 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45篇 |
2022年 | 121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109篇 |
2016年 | 130篇 |
2015年 | 190篇 |
2014年 | 391篇 |
2013年 | 288篇 |
2012年 | 338篇 |
2011年 | 413篇 |
2010年 | 319篇 |
2009年 | 294篇 |
2008年 | 285篇 |
2007年 | 230篇 |
2006年 | 175篇 |
2005年 | 159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罗永雄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3
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扩张,极大地改写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现实.数字媒介时期,媒介文化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裹挟着周围的一切,使得文化的扩张能力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图像压倒文字和其他符号成为视觉的霸主,使得“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当一瞥而过和快速浏览式的看成为常态,对于无法带来视觉刺激的“可视物”视而不见的状态就愈加频繁.置身于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世界,媒介的宰制使大众进入到“存在的被遗忘”的状态中,失去“在场性”的情感互通,对自我的确认也同样带有强烈的虚幻色彩. 相似文献
32.
常雅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4-235,244
慈善事业是弘扬互助友爱精神、建设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然而,近年来在一片慈善繁荣背后,"慈善丑闻"层出不穷,致使慈善事业公信力大为下降。本文以反思近年来慈善事业失范现象为切入点,提出造成我国慈善事业失范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体系与监督机制的缺失、政府的全面渗透与定位不清、慈善文化与慈善公信力不足、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治理慈善事业失范现象的途径可归纳为完善法律监督体系、明确政府定位、营造慈善文化、促进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33.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给体育新闻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语境,其传播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分析了媒介融合与体育新闻信息的关系,重点阐述了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和消费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分析新变化从而达到对新传播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34.
35.
论当代社会阶层变迁对电视传播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内部构成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社会变迁对中国电视传播价值取向的嬗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深入研究电视媒介人的观念变革、电视节目构成的多元化、受众接受心理的演变、媒介价值取向变化的双向互动意义,可以使得电视传播增加更多理性、自觉的成分。 相似文献
36.
媒介环境学对媒介技术之于人类认识的作用充满了争议.争议的焦点就集中在技术究竟是“放大”抑或“遮蔽”了人的认识.然而,仅仅从媒介的“尺度”或技术属性中无法全面解释人类的认识机制.实际上,要走出技术认识论的理论误区,解释媒介技术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延伸”或“遮蔽”的“二重性”问题,就必须摒弃对媒介技术的“尺度”与人的”类本质”的迷恋,从而深入认识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具体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7.
纵观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条越来越急促的递进轨迹十分清晰,从绘画到摄影,从电影到电视,从家庭影院到视频电话,从网络电视直到今日流行的"播客",我们当代人已经生活在一个影像大众化生产与消费的声像组成的"仿像时代"。网络化视像媒介成功地弥合了诗与画各自的不足,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数字化表意方式,使网络时代的跨媒介诗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8.
"数字文学"(Digital Literature)是近年来数字科技、数字媒介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文学媒介构成文学存在性要素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数字文学命名的学理依据,而当代数字文学的生产现实则是数字文学研究的现实依据.数字文学在所指范围上大于一般而言的网络文学,"数字"而非"网络"才是此类文学的最终媒介决定力量.较之于网络文学,数字文学的提法更具涵盖力,更能揭示这种文学的根本性质.按传播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网络文学和非网络数字文学;按文本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平面文本文学和立体超文本文学;按符号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文字符号文学和复合符号文学. 相似文献
39.
录音机作为一种数据存储介质——磁带的播放工具,本身既具有媒介属性的主体性意义,也在语义符号的变迁中表现出他者意涵的生成可能。当其作为记忆留存的一种见证,既成为记忆复现的中枢,又呈现为含义丛生的伦理存在物。回望录音机与电影的缘结关系,从媒介考古学的视域探源,其成为装置维度的媒介存在物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电影文本之中的录音机或许才是与银幕内外人们生活关联更为密切的“欲望机器”与“记忆伦理生产之物”。因此,影像“物叙事”之中的关键存证——电影录音机,自然成为康德“物自体”的一种佐证,也使得吉尔·德勒兹与费利克斯·加塔利反复强调的“欲望机器”变为一种超越艺术文本之外的客观存在。由此,在阿维夏伊·玛格利特的“记忆之伦理”的印证中,生成含混与谜意丛生的影像话语逻辑,导致主体性的意识困惑与伦理纠葛,亟待人们予以厘定与阐述。 相似文献
40.
媒介视角的人工智能研究以人—机交互的外显行为为出发点,综合技术脉络与人文脉络的双重逻辑,探讨人类与智能机器系统性交互的特定意涵及社会影响。媒介的作用在于连接、交互、转换、生成,人工智能依赖人—机交互系统的机制与运作。“异类”的交互与共生,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核心点。异类智能数字接合形成的交互,数字系统中节点主体的共生,展现了智能社会新世界、新主体的一种样貌。 相似文献